來源:四川疾控
最近
一種名叫“活珠子”的食物
在各大網絡瘋傳
它外表和雞蛋相同
可食用部分卻完全不同
很多帶貨主播稱贊它
營養價值高
還特別“鮮”
有人表示想買來嘗一嘗
也有人感慨
這東西看起來很嚇人
根本下不了口
那么
這個“活珠子”是什么?
到底能不能吃?
一起來看
……
活珠子到底是啥?
所謂的“活珠子”其實就是非禽疫區、健康種雞蛋孵化至12日—13日,正在孵化中的雞胚胎。
由于這個胚胎在透照下貌似珍珠,因此被稱為“活珠子”。
活珠子和毛雞蛋有什么區別?
活珠子和毛雞蛋、喜蛋不一樣,毛雞蛋這類的“雞蛋”是孵化失敗的、已經死掉的雞(鴨)胚胎。
從外形來看,活珠子一般無毛或者只有少量細微的絨毛,而毛雞蛋的毛比較多,活珠子會有一個蛋白硬塊,而毛雞蛋一般并沒有。
值得注意的是,毛雞蛋是一種存在食品衛生風險的食品,《動物免疫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毛雞蛋這種死因不明的食物是不能銷售的。
活珠子能吃嗎?
雞胚胎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蛋白質、多種礦物質元素(鈣、磷等)、維生素E、維生素B1等營養物質都有所增加,但并不存在坊間言論中提到的神奇營養和功效,大家一定要科學看待。
“活珠子”是蛋類孵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整個過程中并不會產生所謂的有害物質,理論上完全可以食用,只是蛋的孵化過程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但這個條件也適合細菌等物質生長,如果不能保證環境的衛生和清潔,就容易出現沙門氏菌等有害物質,對身體產生健康威脅。
綜上所述,如果是清潔完全、充分加熱后的活珠子,可以放心食用,街邊售賣的活珠子安全風險較大,不建議選擇,如果在外就餐,建議選擇大型、連鎖的餐廳,安全系數更高。
除去以上幾點,坊間還流傳著“散黃蛋千萬不能吃,是被細菌等微生物感染的蛋”、“蛋殼上長斑的雞蛋感染了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食用會中毒”等等說法,那么這些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散黃蛋”是被細菌感染的蛋?
這樣的說法過于片面。
事實上,導致出現“散黃蛋”的原因有很多:
1、機械性散黃
雞蛋在運輸過程中,受到了劇烈震蕩引起的蛋黃膜破裂。
2、受精散黃
受過精的雞蛋經過一段時間孵化,蛋黃也可能會發散。
3、存放散黃
隨著雞蛋的存放時間,蛋白稀化,水分物質向蛋黃逐漸滲透,以至于體積膨脹撐破蛋黃膜出現的散黃現象。
4、微生物導致的散黃
細菌等微生物通過蛋殼氣孔侵入雞蛋內部導致的散黃。
在保證安全品質的前提下,其實前三種“散黃蛋”都可以加熱完全后放心食用;而被微生物污染所導致的散黃蛋不可食用。
如果不確定自己家的雞蛋,為何會出現散黃現象,保險起見建議不要食用。
長斑點的雞蛋能不能吃?
雞蛋長斑只是蛋殼異常的一種表現,和很多因素有關,但和沙門氏菌的感染不存在直接聯系。雞蛋長斑可能和母雞的雌激素分泌、營養攝入以及雞蛋的清洗、存放環境、疾病等因素有關。
因此,單憑雞蛋長斑來判斷其被沙門氏菌感染的說法并不科學,請大家不要盲目相信。
還有哪些雞蛋不能吃?
1、未經加熱烹熟的雞蛋
雞蛋在加熱至71℃以上才會充分殺滅沙門氏菌,但雞蛋的凝固溫度在65℃左右(蛋清為62℃左右,蛋黃為68℃左右),因此,半生不熟的雞蛋容易存在沙門氏菌等有害物質,食用后容易誘發食物中毒。
2、變質的雞蛋
如果發現雞蛋已經變質、發臭,一定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