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按語】
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迫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展轉推進,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若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原文譯文】
逼迫敵人過于猛烈,就會遭到反撲,讓其逃跑,反而會削弱敵人的氣勢。緊緊跟隨而不要逼迫敵人,以消耗敵人的體力,消弱敵人的斗志,等敵人兵力分散時再去擒拿他們,這樣不用經過血戰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就是《周易·需》卦中“有孚,光”所說的讓敵人相信還有一線光明,也會給我方帶來勝利的光明。
【按語譯文】
所謂“縱”,并不是說要將敵人放走,而是要跟隨其后,只是稍微放松一點而已。“窮寇勿追”,就是這個意思。所謂“不追”,并不是說不去跟蹤,只是不緊逼而已。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追的計策,從而輾轉推進,直到將其部隊推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諸葛亮七次放了孟獲,目的在于擴展土地,是要利用孟獲使南方蠻族全部臣服,這不屬于兵法的范疇。如果從戰爭角度來講,擒獲的敵人是不能再放走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計謀詳解】
“欲擒故縱”: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比喻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暫且放松一步。
打仗,只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墻,垂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于放虎歸山,目的在于讓敵人斗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后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次次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有“變”、“常”二字。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采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終于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變,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也是軍事史上“欲擒故縱”的一個絕妙例子。
【計謀案例】
春秋時,鄭國鄭武公是個足智多謀的侯君,他想吞并鄰邦:胡國。胡國雖是個小諸侯國,但他兵強馬壯,國人英勇善戰,鄭國若是貿然出戰,未必能獲勝。于是,鄭武公想出一個欲擒故縱的計策:他首先假意與胡國通好,把自己美麗的公主下嫁給胡國君。
圖片來源于網絡
胡國國君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鄭國公主肩負重任,她一方面引誘胡君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中,松怠國政;一方面,為鄭武公打探胡國的政治和軍事情報。鄭武公又假意召開如何攻打小國、拓展國土的秘密會議。大夫關其思不知情,大膽進諫說:“目前來看,攻打胡國最容易,一來滅胡后可得利,二來又替周朝廷征伐了外族,鞏固了周邦。”。鄭武公大怒道:“我與胡國最近才締結友邦,更何況我的公主在那邊,如果把胡侯殺死了,我女兒豈不成了寡婦了?大膽狂徒!”,鄭武公說完,下令立刻斬殺了關其思。其他大臣都不敢再言。消息馬上傳到了胡國,胡君就更加相信鄭國了,而完全放松了警惕,也更加放縱自流。鄭武公見時機成熟,大舉進攻胡國。不久,就攻克了胡國,胡君被殺,胡國疆域全歸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