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諷刺的。
前段時間,兩條熱搜接連出現,讓飄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
#論古早綜藝有多好笑#
#奔跑吧奔十啦#
作為國內最長壽的n代綜藝,跑男如今即將走過十年,是有里程碑意義不假。
只是這“里程碑”的含金量究竟有多足重,恐怕各位看客心中都有數。
本以為能在古早綜藝中得到些許慰藉的飄,在詞條下刷過一圈,各類好笑經典的日韓綜、港臺綜見了遍。
內娛上榜的卻是寥寥。
早在19年跑男成員大換血的時候,飄說過,跑男的衰落或許是內娛綜藝衰落的前兆。
如今看來,這話說對了一半。
一半在于它并未走向衰落,近些年許多主打內容的綜藝,該出圈還是出圈。
另一半則是——明星真人秀節目倒確實是強弩之末了。
以往談起明星真人秀衰落,常見的歸因總躲不開批評節目創新力不足,或是厚古薄今數落一番當下的明星放不開。
但若要飄來說,果真要做橫向和縱向對比的話。
以上兩點,充其量也只能算作遮羞布罷了。
好笑的古早綜藝中尋不見內娛的影兒,自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歷史原因所限。
內娛綜藝起步晚。
第一檔帶有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也要數到央視1990年創辦的《正大綜藝》。
外資(泰國正大集團)介入、以臺灣的“繞著地球跑”為藍本。
港澳和國外的各類明星綜藝,也已將綜藝花活形式玩轉。
內地則剛剛起步于以旅行形式試水的博覽式綜藝。
直到《快樂大本營》開創了內娛的明星綜藝時代,世紀初的幾場選秀又進一步借助造星將綜藝變成了一種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產物。
明星綜藝才真正得以展開,也才漸漸有了內娛的綜藝感啟蒙。
因而,在被提到的搞笑古早綜藝中,為數不多上榜的節目,雖說是“古早“,但也基本都在2010年之后。
其中14年左右涌現的兩檔綜藝——《我們都愛笑》和《咱們穿越吧》,出現頻率最高。
如網友所言,多年后再看,這兩檔綜藝仍能時不時引得人爆笑。
《我們都愛笑》,以制造笑料為核心。
節目分為“愛笑段子屋”“愛笑滑溜溜”“愛笑狀況屋”“愛笑鏡子屋”四個板塊。
其中最出圈的莫過于“愛笑鏡子屋”,明星們對稱模仿喜劇演員們的言行。
模仿過程中狀況百出,笑料也就隨之產生。
不少明星都在這里貢獻了自己的綜藝名場面。
楊洋怒啃蘋果皮。
華晨宇與驚險棒棒糖。
郭京飛連奏人形琵琶。
只有你想不到的怪招,沒有明星們出不了的糗。
而《咱們穿越吧》,是一檔由張國立***的歷史體驗真人秀。
節目中衣食住行皆由史實還原。
明星對環境的不適,以及不得不適應而展開的系列笨拙操作,很是滑稽。
邁進舊石器的張涵予,一上來便被母系氏族的首領看上,賜了個“晚上見”。
而在唐朝扮驛兵的沈騰,舉著盾牌猛沖突圍,卻沒曾想被敵軍投了一嘴馬糞。
只是,兩檔節目好笑歸好笑,若細究節目好笑的原因。
其實不外乎四個字——出人意料。
并非明星的反應有多讓人驚喜,而是節目前期的鋪排設計,一早就決定了在哪些節點會有笑點出現。
換言之,其間明星所發揮的作用,遠不如節目形式本身所埋下的包袱多。
比如在“愛笑鏡子屋”中,只要跟著模仿,一定不會不出岔子。
于是,在百分百會出現狀況的設定中,越硬要模仿,就越難逃狼狽,也就越好笑。
同樣的場景,哪怕換一個明星,甚至換一個普通人,效果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更別說,有時喜劇演員間的互動,要比節目中明星的反應還要有梗得多。
鞠婧祎到訪那場,笑點幾乎全部集中在對面喜劇演員的“失誤”上。
而鞠姐只需懵懵地遵守規則繼續模仿,不費神不費力,場面就已足夠好笑。
《咱們穿越吧》,則更是將形式包袱發揮到了極致。
僅看節目中明星嘉賓的互動,像極了旅行團里彼此不熟、靠緣分硬湊在一起的陌生人。
禮貌、客套,有麻煩互幫互助。
但,也僅此而已。
好在行程有亮點,導游會張羅,一趟旅程才算精彩繽紛
常駐嘉賓金圣柱所在團UNIQ參演那期,團內的幾個人圍繞著“我不認識你”掰扯了半天,場面一度尬到窒息。
直到張國立及時叫停,轉入下一環節。
嘉賓們穿上海陸和黃小蕾***的“奇裝異服”,氣氛才重新活絡了起來。
而縫制衣服這一出,正是前一天節目組分配給海陸、黃小蕾兩人的任務。
歸根結底,笑料足,還是節目設計環環相扣的結果。
在這兩檔節目之后。
除了沈騰、宋小寶等人進一步加固了自己喜劇人的設定,踏上了綜藝咖之路。
幾乎無一明星憑借綜藝感出圈。
內娛明星綜藝感的匱乏,其實已初見端倪。
如果說節目的設計感足,壓縮了明星嘉賓的發揮空間,尚不足以體現明星們綜藝感的薄弱。
那不如來看看同一時期,另外兩檔以明星互動為賣點的王牌真人秀——《跑男》和《極限挑戰》。
同樣的開播即巔峰,也同樣都是韓綜內化的產物。
而一開始的爆火,除開模式帶來的新鮮感。
很大程度也得益于人員配置上的平衡,明星成員們各有擔當。
只是這一層“平衡”,又有多少是得益于明星本身的綜藝感?
跑男里,在核心環節“撕名牌”尚未取締時。
對標韓綜的人員設定,幾位明星在游戲中還能較好地發揮優勢,凸顯個人特質。
體能型選手,李晨和鄭愷,憑借好身手將綜藝標簽坐實。
打著“女漢子”名號的楊穎,雖不如宋智孝能干,也算在一眾力量混戰中,完成了視覺平衡。
而在撕名牌之外呢?
說實話,挺尬的。
楊穎全程靠旁人烘托的“女神”人設刷存在感。
鄭愷,活脫脫把騎士角色演成舔狗,和ab組了一對油膩cp。
至于李晨,一以貫之地蠻干。
校園里拉學生動臉吃餅干完成挑戰,餅干不慎落地。
鬼鬼和林俊杰倆人求勝心切,哄著人家學生吃地上這一塊。
李晨倒好,直接拿過來自己吃掉了。
好心也是好心。
只是需要他靈機一動化解尷尬的時候,他卻把自己變成了環境里最尬的那一個。
早期也多虧了鄧超、陳赫、王祖藍三個人精,插科打諢,裝慫扮傻,節目的喜感、節奏都把控尚可。
但在“各有擔當”的模式下,哪些是靠標簽在撐,哪些能靠綜藝感吸睛,其實也一目了然。
這也能充分解釋,為何跑男改版、人員大換血后,節目便開始走下坡路。
形式上撕名牌環節取締,人員上三個最有梗的綜藝咖離場。
余下的人不得不獨當一面,還要帶起一波更不會玩的新人。
沒了形式福利,也沒了他人的袒護和遮掩。
人設標簽下虛空的綜藝感,暴露無遺。
同樣的,《極限挑戰》也是如此。
雖然幾位成員最終表現和最初的人設,有很大區別。
更為鮮活有趣,但,還是依靠“互給”。
一旦不能相互制衡,擦出火花。
落單或不對路的搭配觀感上的差異就顯而易見。
后來甚至出現一些消極錄制的感覺。
導演確實是大手子。
三精或雙黃的出招,別人接不住。
就順水推舟,延伸出新設定。
比如張藝興的緊張、狀況外等等弱勢,也被烘托成團寵。
王迅則被委以節目中絕大多數“犧牲我一個成全全隊人”的英雄戲碼。
綜藝感的參差,反而變成了“兄弟情”助力。
沒人掉隊,也就不至于拉跨。
只是這之后,張藝興和王迅兩人為數不多的真人秀現身,也幾乎都是在這一“兄弟情”的舒適圈之內。
《向往的生活》中,黃磊加上何炅兩人兜著。
《忘不了餐廳》,是黃渤陪著逗樂。
其本身并沒有很出彩的新表現。
但要說有原汁原味,也談不上。
離開了男人幫的限定氛圍,即使是舊兄弟相見相處,你也幾乎看不到后者呈現出如《極限挑戰》中冒犯性或抖機靈的舉動。
尤其是張藝興,大小狐貍再見,相處卻變得尷尬。
跟兩個老人分享自己的新曲子,何炅配合著舞動了幾下,黃磊則趴在床上,全程沒回過頭。
問他感受如何——“嗯,挺好的,怎么這么短?”
又把話頭拋了回來。
而《忘不了餐廳》里,張藝興全程懵懵地跟著黃渤。
與孫紅雷通***,他在一旁又插不話。
曾經的“紅興”cp,一通***下來,還沒節目里的阿公阿姨來得熱絡。
除了所謂的“關照”和“感恩”,你幾乎看不到更多有益于綜藝的互動。
既碰撞不出什么包袱笑料,也未見擦出什么情誼火花。
與其說這是“兄弟情”,不如說這是前后輩間的“長幼有序”。
看到這,可能也會有人反駁。
看個綜藝何必計較那么多?
尤其是慢綜藝,圖的不就是個,明星走出熒幕外的“慢”和“真實流露”嗎?
為什么非得強調綜藝感。
話雖不也假。
只是,若要細究的話,國產慢綜藝給飄的觀感,反而更“忙”、更“虛”一些。
就拿《向往的生活》來說,它對照的是韓綜的《三時三餐》。
韓綜里,明星們在山野村邊種菜煮飯,時不時有嘉賓來訪,也基本是玩得開,甚至還能做上幾道菜的老朋友。
每天只需關注著三餐、天氣,享受的是真正返璞歸真的簡單生活。
而《向往的生活》則更像是一場以鄉村生活為主題的社交派對。
整整六季,幾乎把大半個娛樂圈請了個遍。
可明星們又都在這里做些什么呢?
生活技能拉滿的黃磊煮煮飯,大主管何炅打點打點人脈。
其他人——種樹、割香蕉、墾地。
日程安排得妥妥當當。
但做了農活也不為別的,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打卡換食材。
車嬸曾在《三食三餐》里一語道破:
對于綜藝人,沒有能力就要有熱情,如果沒有熱情那也要謙遜,如果連謙遜也沒有起碼也要會看眼色。
但國產慢綜藝似乎連一點看眼色的空間,也沒有留給明星們。
種種形式,說好聽些,是豐富了節目內容。
更真實的情況是,明星的反應撐不起簡單的內容,只能用形式的堆積來減少互動的尷尬。
少說話,多做事,才不會露怯。
—女生先走吧。
—謝謝。
(內心os:終于得救了)
在干活之外的場景中,除了少見的幾個明星訪客會聊天。
幾乎無一不靠黃磊、何炅兩位老人引話題、帶話頭。
可聊的又都是些啥——夸譚松韻食欲可以。
贊楊穎(吃一口掉四分之三的)吃法很上海。
感嘆許光漢(為緩解尷尬而不停吃飯)很能吃。
得,能吃、好吃是《向往的生活》最萬能、也最不會出錯的社交辭令。
這魚好吃
這魚真的超好吃
這魚也太好吃了吧
而縱觀當下國內尚有些流量的明星綜藝,也大多是用幾個人帶一群人的模式。
《王牌對王牌》,沈騰賈玲,常年二帶二。
《青春環游記》,第一季糊得無聲無息。
自第二季賈玲和楊迪加入之后,才搗鼓出些名堂。
最新一季又加入了宋小寶、汪蘇瀧,四位喜劇人帶兩位偶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說在最新一季中,難得看到了楊洋放飛自我的樣子。
在四個喜劇人舉重若輕地撩撥著觀眾笑穴,唯有楊洋一人用力開心得像個200斤的孩子。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有一眾經驗豐富的喜劇人在旁護著,再張揚也有人能兜底。
當然能安心地放飛自我。
而即將上線的跑男第十季,根據官宣陣容來看。
不出意料,也將是沙溢一人挑大梁。
發現沒。
目前國綜中綜藝感不錯的明星,除了獨美的大張偉一流,能排得上名號大抵不是喜劇人,就是圈內混跡多年的老油條。
更多的明星,只能靠標簽助力,或被帶著玩,才不至于拖后腿。
他們綜藝感的匱乏,被人設和機制掩蓋得太好,以至于讓人產生了,但凡是個明星上綜藝都能玩的錯覺。
飄之前寫綜藝主持人的時候說過,內娛能挑大梁的綜藝主持已經十多年都沒換過人了。
如今看來,又何止綜藝主持。
綜藝感好的明星,也基本上還是原來那一小撥。
歸根結底,內娛整體綜藝感的薄弱,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說來內娛場也是挺怪的。
你說明星們作品太少,總該在娛樂上搞出些花樣吧。
結果上了綜藝,也玩不起來,互動反應常常干癟到讓人失語。
硬要說他們有哪點擅長,營銷造勢倒是很在行。
一個個像極了小鎮做題家,在既定的答案樣本中,卯著勁地爭個高低。
可落腳到現實,實操力平平,開創性不足。
常年累月的訓練,只讓他們與身份、成績密切捆綁。
一旦跳脫出來,既不會享受生活,也難以肆意玩樂。
這多少是明星真人秀日漸蕭條的原因。
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綜藝,已開始跨出明星范疇,并屢憑概念和內容出圈。
兩相對照,能夠提供給國綜的思路或許是:
若不能以形式框架托住明星單薄的綜藝感,不如在內容上發力。
妄想靠明星效應,做出綜藝爆款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尤其是日常視野也漸漸被明星的營銷八卦所充盈時,倦怠的普通人其實更想將目光投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