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簡介。蘇軾(1037.01.08-1101.08.24),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時期官員,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追謚“文忠”。與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文學成就高于蘇轍。
蘇轍(1039.03.18-1112.10.25),字子由、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追謚“文定”。蘇轍政治成就高于蘇軾。
成語雪泥鴻爪就出自于蘇軾、蘇轍兄弟關于澠[miǎn]池的和詩中。
成語典故。雪泥鴻爪[xuěníhóngzhǎo]出自北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
1056年,北宋宋仁宗時期,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倆兄弟從四川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參加科舉考試。從西安至洛陽的“兩京古道”之“北崤[xiáo]古道”,是經過幾千年刀耕斧鑿的崎嶇艱險道路,車不并轅,馬不并列。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走到崤山時,馬累死了,只能騎驢走到澠池,在澠池龍耳寺住下。龍耳寺寺僧奉閑見人有來,和顏悅色,殷勤相待,溫暖了饑寒交迫的父子三人。蘇軾、蘇轍倆兄弟忘記了旅途的勞累,文人一時興起,多了幾分真性情,題壁揮毫,不羈與灑脫躍然龍耳寺墻壁上。在當年8月,蘇軾、蘇轍倆兄弟皆入選舉進士。
崤函古道遺址(來源于網絡)
1057年,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1060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屬今河南省宜陽縣)主簿,蘇轍被任命為河南澠池縣主簿。因為參加制科考試,蘇軾、蘇轍倆兄弟均未赴任。
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鳳翔簽判往陜西赴任時,蘇轍送到鄭縣(今河南省鄭州市)西門外后返回開封。蘇轍想到5年前自己曾經經過澠池,4年前自己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如今哥哥要去鳳翔赴任,寫了一首離別詩《懷澠池寄子瞻兄》寄給蘇軾,抒發了他與哥哥依依惜別之情,道出了人生的艱難和無奈。
蘇軾經過澠池,又到龍耳寺。五年過去了,早已物是人非,龍耳寺寺僧奉閑已經去世了,蘇軾、蘇轍倆兄弟在龍耳寺墻壁上題的詩作也不見了。往昔艱難,人生偶然又無常,蘇軾由感而發,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表現出對人生不計得失的達觀態度,希望與兄弟共勉奮進。
澠池龍耳寺
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蘇軾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边@就是雪泥鴻爪的出處,人們用它來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跡,由此成為一種人生態度的詩意象征。譯成白話文就是: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古詩原文一:《懷澠池寄子瞻兄》北宋·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古詩原文二:《和子由澠池懷舊》北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龍耳寺照壁
小知識:
1、龍耳寺,在澠池縣西南12公里處的蘇秦村。蘇秦村一說是蘇秦故里,原名季子村,是以蘇秦的字命名。
龍耳寺在蘇秦村,《澠池縣志》中寫到,寺院建于唐永貞元年(805年),宋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十一日,敕封為壽圣院,《宋壽圣院牒》記有“沔[miǎn]池縣蘇秦村龍耳院(寺)房舍三十二間……宜特賜壽圣院為額。”
龍耳寺與空相寺一嶺之隔,傳說達摩西行也經過龍耳寺。
2、蘇軾、蘇轍兄弟死后葬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7公里處茨芭鎮蘇墳村。蘇軾、蘇轍兄弟墓和蘇洵衣冠墓并稱”三蘇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