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決定形態,思維決定選擇,心態決定世界。
不一樣的心態就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我們看世界的態度是以自己的心為核心所建立的,什么樣的內心就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
正所謂說:“人生福禍境區,皆念想造成。”
所以在你的人生之外,還可以有另一種人生,只是被主觀意識局限,缺乏了突破的“路徑”。
我們由自身環境以及成長過程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認知和性格,以及看待世界的態度,包括我們時時刻刻的心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等等,這是一種特定的模式。
就好像你的外貌一樣,你由“基因”為根本,并隨著自己成長的環境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外表。
而我們處理人生的態度,包括我們未來的生活模樣,都取決于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以及自己的思維性格等等各種因素。
所以,你未來的世界以及當下的人生是什么樣的狀態,都以當下的心態為核心,形成了看世界的態度。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蝎,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好動心機的人,常把杯中弓影看作蛇蝎,把草間臥石看做隱藏叢中的老虎,心中到處都是危險的殺機;而心平氣和的人可以把兇惡的石虎看作溫順海鷗,把嘈雜的蛙鳴看作和諧的鼓樂,處處都能看到生命的真正機趣。
這就是不同性格所看見的不同世界,正所謂說“疑心生暗鬼”,疑心太重,性格偏激的人常常心存歹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他們的人生常態。
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在他們心里都會形成一個心結,他總覺得別人的無意識實則是別有用心,這就是由自身認知以及性格各種負面因素所帶來的人生阻礙,這樣的生命也由此暗淡下來。
如果能夠認知到自身的問題,清醒的看到意識存在的偏激和狹隘,便能在之前的基礎上,有效改善自己面對世界的態度,從而改變人生的局面和狀態。
能夠調整自我的認知,調整看待世界的態度,人生也會迥然不同,所以在你的當下人生之外,還有另一種未曾發現更“和善”的人生。
二、而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難以察覺自己的問題,當自己的性格存在偏激等問題時,自己很難察覺,最后陷入一個又一個認知深淵當中,無法自拔。
人生需要一種突破認知局限的“契機”,這個契機可以是經歷,也可以是自我。
所謂經歷,就是由外界的環境以及自己能夠遇見喜怒哀樂,旦夕禍福的事情,并且對自己產生沖擊,讓自己得以去見識新的事物,感受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而所謂自我,就是覺悟。
悟,是以自己的心為核心的內心活動,也是從曾經的煩惱局限中解脫出來,看清生命究竟和人生本來真相,從不定際遇中看***正的自己。
“悟”是覺醒,也是重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陽子居遷到內地之后,正巧見老子在西邊秦地閑游,陽子居在郊野遇見老子,可是到梁城才見上面。
老子在半路上就仰天長嘆說:“我本以為你是可以教誨的人,如今看來也是不可受教。”
陽子居當時無言,到了客棧之后,陽子居把鞋子脫在外面,跪在老子面前,就向老子請教自身的過錯,老子對他說:“你仰頭跋扈太過囂張,誰還愿意和你相處呢?非常清白的人好像有污垢,盛德的人好像又不足。”
陽子居聽了恍然大悟,羞愧不安的說:“弟子由衷接受先生教誨。”
陽子居剛來客店的時候,店里旅客都迎來送往,客店的主人親自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都要親自拿著毛巾伺候他梳洗,旅客們見了他都得讓出座位,做飯的人都不敢當灶,而陽子居在接受教誨之后,一改傲慢行為,客棧的客人便無拘無束的和他坐在一起閑聊了。
人生狀態皆在一迷一悟之間,陽子居有幸得老子點化改過,這是人生一大榮幸,一改常態之后,人生面貌便迥然不同。
而紅塵之人未能得此榮幸,則更需要自我察覺的精神和意識,發現自己的問題,改善自身認知局限并得以有所徹悟。
人生走什么樣的路,用什么樣的方式活著,都應該為了同一個目的,那就是突破曾經的自我,看到未曾發現的新生,發覺自己曾經生命中存在的問題。
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更是有意義的。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