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袁枚《苔》
前幾年,這首小詩讓這個老人成了網紅,袁枚是個很有故事的老人,作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他還是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他作詩倡“性靈說”,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在《隨園詩話》中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詩歌理論。
老街的上一篇文章介紹袁枚《隨園詩話》開篇的第一段話,同一個人在不同發展時期的談吐不同,詩的風格也會有變化。
今天也是隨園詩話卷一里的一段話,左思的《三都賦》當年被粉絲競相抄寫,以至于一時洛陽紙貴,但是袁枚說在清朝這種文章兩天就寫出來了,為什么隨園老人敢這樣說呢?
一、左思十年寫成的《三都賦》
《晉書·文苑列傳》中專門記載了左思的故事。
左思(約250~305)容貌不揚說話還結巴,而且天賦并不高,曾經很讓父親左雍失望。后來左思發奮讀書,用一年時間寫了《齊都賦》,后來搬家到京城洛陽,“遂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可惜這篇文章并沒有被當時的人所看重,這有點像劉慈欣的《三體》,2006就寫成了,老街這種后知后覺的非科幻迷在2017年才知道并閱讀。
劉慈欣怎樣一步步開始出名的老街不是很清楚,但是左思卻很不甘心,自認為作品不輸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于是左思開始求名人為之寫序。這有點像今天的電影上映,眾多的影視大咖微博微信頭條一推薦,自來水跟上,豆瓣評分直奔8分9分去了。當年的文壇領袖皇甫謐、張載、張華莫不推崇備至,于是《三都賦》很快成了爆款:
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文苑列傳》
西晉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二陸是指陸機陸云兄弟。西晉滅吳后,陸機苦讀十年28歲才北上入洛陽。陸機也想寫三都賦,當他聽說左思也有此意時哈哈大笑,對弟弟陸云說,這里有個大老粗,等他寫完了三都賦應該可以用來蓋酒缸吧。但是當陸機讀過左思的三都賦以后,馬上為之折服了:
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云書曰:"此間有傖父(南方人形容北方人沒有學問),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
陸機讀完以后,“絕嘆伏”,把筆一扔,認為自己沒有可以修改增刪之處,當然也不必再寫了。《晉書》是初唐房玄齡等人編撰而成,這一段記載更是把三都賦推到了極高的地位。可惜初唐陳子昂卻對這類雕琢過甚的文章不太感冒,他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中說: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二、隨園詩話中袁枚為什么說《三都賦》一二日可成
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一》中寫道,左思如果生在清朝,一定不會再寫這一類的賦。即使寫,也不過翻翻書,一兩天就寫完了。至于拿《三都賦》來抄寫的人,也不會有了,當然也不會出現什么洛陽紙貴的現象。
使左思生于今日,必不作此種賦。即作之,不過翻摘故紙,一二日可成。可抄誦之者,亦無有也。今人作詩賦,而好用雜事僻韻,以多為貴者,誤矣!
為什么袁枚這樣說呢,《隨園詩話·卷一》中寫出了原因:
古無類書,無志書,又無字匯;故《三都》、《兩京》賦,言木則若干,言鳥則若干,必待搜輯群書,廣采風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艷,便傾動一時。洛陽所以紙貴者,直是家置一本,當類書、郡志讀耳;故成之亦須十年、五年。今類書、字匯,無所不備;
隨園老人說,古代沒有類書和地方志一類的工具書。寫《三都》、《兩京》賦中有那么多的樹木禽鳥要描寫,必須搜檢群書采集風土資料才能寫出那些辭藻。之所以競相抄寫洛陽紙貴,是因為讀書人要當作工具書使用,當作類書和地方志來讀,恰似今天新華字典、漢英詞典,當然有人人必備。
所以第一個寫出這類文章的人,沒有可以參考的工具書,要花十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寫成。而現在(清朝)“今類書、字匯,無所不備”,什么工具書都有了。因此袁枚認為,所以寫這樣的文章“不過翻摘故紙,一二日可成。”
三、《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寫了哪些城市?
1、《兩都賦》
東漢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的《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寫的是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西都賓夸耀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庶、宮廷華麗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好處,東都主人則對東漢建都洛陽進行美化和歌頌。班固作《兩都賦》是為了批駁“西都賓”一類人希望建都長安的想法,用以穩定政局。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樹中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飾珰。發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于是左墄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兩都賦》節選
2、《二京賦》
《二京賦》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作者就是那個著名的地動儀發明者張衡(78年-139年)。二京就是班固的兩都,指漢的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
后宮則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鸞。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裛以藻繡,文以朱綠,翡翠火齊,絡以美玉。《二京賦》節選
據《后漢書·張衡傳》說,張衡的《二京賦》也寫了十年才成: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3、《三都賦》
左思《三都賦》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都城:洛陽、成都、建鄴(南京)。清朝"吳派"考據學大師王鳴盛說:
左思于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
《文選·三都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一段文字說:
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三都賦寫成年代有些爭議,晉書記載陸機入洛以后聽說左思在寫《三都賦》,陸機入洛已經滅吳十年了。王鳴盛說左思“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因此在魏國先生夸耀完洛陽以后,西蜀公子、東吳王孫都俯首稱是:
先生之言未卒,吳蜀二客,矍焉相顧,倏焉失所。有靦瞢容,神形茹。氣離坐,倏墨而謝。
結束語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說過: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
《兩都賦》、《二京賦》都是漢賦中的經典名篇,左思的《三都賦》也深受二者影響。這三篇賦都是駢文,后世有名的駢文最廣為流傳的有《滕王閣序》。駢文注重對偶、用典和華麗的辭藻,很多漢賦又長又難解,甚至當時的讀書人讀懂都不易。
在唐朝科舉中的律賦也是駢文的一種。后來韓愈的古文運動提倡散文,反對駢文。但是讀書人必須會做駢文,例如李商隱就曾經拜在令狐楚門下學習駢文才考上進士。
袁枚說“使左思生于今日,必不作此種賦。”這句話到可以留到今天,今天很少有人再寫這類賦了,大家都去寫可以換錢的劇本和網絡小說了。至于袁枚說的《三都賦》這類堆砌辭藻的文章一二日可成,也是對當時的讀書人而言。今天的人不說寫這種駢文,就是寫一首標準的格律詩都不易了。
@老街味道
隨園詩話第一卷開篇講逆襲袁枚說其實作詩也是如此
中國文學史上最霸氣的詩句是這一首,您認可嗎?
10分鐘看明白創作格律詩不可不知的四種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