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香果的名稱和栽培歷史
百香果是一個別名,正式中名叫雞蛋果,這個名稱來源于《海南植物志》,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別名在《經濟植物手冊》中記載為紫果西番蓮;在云南叫洋石榴。學名為PassifloraemiliaSims。在植物分類學中屬于雙子葉植物綱山茶亞目西番蓮科西番蓮屬植物。
百香果原產大小安地列斯群島,我國在20世紀初引種栽培,于1901年我國臺灣省最先從日本東京石川植物園引進,隨后福建省分別于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引進紫雞蛋果。目前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省區有小規模栽培。
二,百香果的外形特點
它是一種草質藤本,長達數米,藤莖有細條紋,無毛;單葉,葉片紙質,掌狀三深裂,裂片邊有帶腺體的細鋸齒;
聚傘花序退化僅有一朵花,與卷須對生,花芳香,萼片五個,外面綠色,里面綠白色,花瓣五個,基部淺綠色,中部紫色,頂部白色,六月開花;
漿果卵球形,直徑三公分左右,成熟時紫色,里面有種子多數,十一月果實成熟。
三,百香果的主要用途
根據有關研究測定,百香果的成熟果實主要含有糖類、有機酸、蛋白質、脂肪、磷、鈣、鉀、維生素C、維生素A、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
用途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食用、作蔬菜和飼料:果實可以生食或加工成果子露、果子凍、果醬、果酒的食品。
第二,百香果的果實含有7%左右的種子,可榨油食用。果實入藥具有興奮和強壯的功能。
第三,百香果的花大美麗,可作庭園觀賞植物應用。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