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藏語,相信各位都知道一句藏族同胞日常的問候用語扎西德勒。也有許多朋友都曾了解到,藏語和漢語同屬于漢藏語系,兩個語言有著同源關系,也有著非常多的詞匯是相同的。
比如漢語和藏語的第一人稱都是“我”,藏語念nga,數詞也大體一致。不過既然漢藏兩語有著許多相同的詞匯,那扎西德勒能不能找到他們對應的漢語。而找出來的漢語又是哪幾個字呢?這,這好像還真可以。
嘉禠(sī)禔(tí)易這里我就不賣關子了,扎西德勒可以直譯成“嘉禠(sī)禔(tí)易”。這四個漢語大家是不是覺得特別不可思議?和漢族人一樣,藏族同胞也有著把不同的詞組成成語的習慣。扎西德勒就是這樣一個藏語的四字成語。
扎首先是第一個“扎”,藏語中是美好美麗的意思,不過這是***方言的讀法。這個詞在古藏語和其他藏語方言中發的是一個類似“嘎”的音,這也是幾乎整個漢藏語系都存在的詞,用來表示美好。漢語當然也不例外。這個詞也是除漢族外的漢***對漢族的稱呼,其實就是夏朝的“夏”,華夏的“夏”。這個詞也可以對應漢語的家,因為“夏”和“嘉”其實是一體字,古漢語中都讀作“ga”,今天依然有取得方言保留的這個讀音。藏學泰斗阿旺曲哲(吳均)的《論夏嘉同音與羌藏同源》一文就有對此詞匯的詳細探討,相信各位不用去查,光看名字你就能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在論證什么了。
西到了扎西德勒的第二個“西”,這個目前猜測對應漢語的“禠”詞,兩詞都是好運的意思。不過這個詞現代漢語已經不用了,真正的使用都是在上古漢語時期,而且都是西部漢族人才有使用,因此這是個上古漢語西部方言詞匯。這個詞也有可能在現代四川話中保留了下來。我大膽猜測一下,四川話“巴適”中的“適”就是“禠”了。
《漢書·地理志》:蜀郡綿虒。又上虒,亭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偨池茈虒
德第三個扎西德勒的“德”對應漢語的“禔”或者“旳(dì)”在漢語和藏語中都是安逸舒適的意思,這個詞就好玩了。
《說文》:禔,安也
禔的上古漢語讀作得一般是以疊詞形態出現的,比如
《詩經·魏風·葛屨》:好人禔禔,宛然左辟
《淮南子·說林訓》:旳旳者獲,禔禔者射
這個詞相信中原地區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他們至今仍然高頻使用。對,就是河南話里表示安逸的“deidei”這個詞。但是到中古漢語時期,禔的標準讀音發生了變化,分化出了“zhī”“zhǐ”“tí”三個讀音。因為此時出現的讀音對不上字,但是口語中依然保留了“de”的讀音的情況,于是大家便用得到的“得”來代替官方標準讀音的“禔”。直接的證據就是南北朝何遜的《西州直示同員詩》詩中“誓將收飲啄,得得任心神”。
西州直示同員詩·何遜:
日長禁戶倦。即事思短晨。漏盡唱聲急。此理復傷人。矛盾交為論。光璧帶成珍。誓將收飲啄。得得任心神。
但是實際上寫作“禔禔”的情況還是有存在的。比如唐代的張九齡也寫過“飛鳴復何遠,相顧幸媞媞”語句。
酬通事舍人寓直見示篇中兼起居陸舍人景獻·張九齡
軒掖殊清秘,才華固在斯。
興因膏澤灑,情與惠風吹。
所美應人譽,何私亦我儀。
同聲感喬木,比翼謝長離。
價以陸生減,賢慚鮑叔知。
薄游嘗獨愧,芳訊乃兼施。
此夜金閨籍,伊人瓊樹枝。
飛鳴復何遠,相顧幸媞媞。
但是我為什么說這個詞特別好玩呢?因為這個詞有個變體,可能會讓大家有點繃不住。漢語中有一個習慣,就是一個詞如果是雙音節的,很多情況下第二個字的第一個音會是“l”,比如“咕嚕”,“嘎拉”,“咕嚕”,“嘰里呱啦”,“噼里吧啦”等等這個“禔禔”或者“旳旳”在河北一帶的變體叫做“得了”或者“得嘞”。所以說什么叫無巧不成書呢?網友們因為聽起來相似,喜歡用漢語“差不多得嘞”來模擬藏語的扎西德勒。但是大家萬萬沒有想到,漢語里的“得嘞”和藏語里的“德勒”還真是一個玩意,只不過漢語里的“得嘞”表示好的程度比藏語里低一點,不能用來祝福罷了。
勒到了最后一個扎西德勒語的“勒”是平安的意思。根據漢藏語專家許思萊的研究,這個詞對應的是漢語里容易的“易”。雖然本人有些質疑,因為“易”字在甲骨文中似乎指金屬錫,但是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易經中就有出現“易”指平安的意思。而且古藏語里的“勒”和古漢語里的“易”都是讀作“legs”,讀音非常接近。
《易·系辭上》:辭有險易
綜上,“扎西德勒”一詞實際上可以直接轉化成對應的漢語“嘉禠禔易”,為了使二者聽起來更像一點,用三國時代的古漢語讀出來,大約是“gasiedele”。
今年是虎年。
“嘉禠禔易”中的四這個字就帶有老虎。
的確“禠”字的本意就是指神虎,
說明虎年說扎西德勒更吉利。
借此我在這里
祝大家新的一年里:
虎年吉祥,如虎添翼。扎西德勒!
分享本文把祝福帶給家人和朋友
《說文》:委虒,虎之有角者
#虎年有娛##藏語##扎西德##世說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