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人,按照常規的想象,這種人應該是好條件、好背景、好日子,可是就是不好好做事,不好好說話,不好好做人。對于這樣人,人們就會非常惋惜地說,這么好的日子不過,為何要如此地“作”呢?其實,方言俗語中的糙話“不作死就不會死”,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那么,難道真的是如果“不作死就不會死”嗎?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作”?“作”的本意是做的意思,后來逐漸引申為指***、興起、發作、作為、寫作等等。而我們這里所說的“作”,是“做作”的意思,就是指人的無端生事,胡攪蠻纏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最典型的應用是指喜歡和親密的人,無緣無故無端地鬧別扭。因此就有了假裝,裝出來的意思,而這種無端生事的“作”,詞義源自于吳方言,向來就被認為是無理取鬧,難以伺候的行為。
而“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說法,最早也是來源于江浙一帶的通泰方言,本地的老百姓常常把那些胡攪蠻纏、無事生非等行為,稱之為“作死”,讀音為zuōsǐ。意思就是無端生事,沒事找事的“犯賤”。“不作死就不會死”,其字面意義非常明確,即如果不自己去找死的話,就不會死;不沒事找事,就不會倒霉;不死磕瞎折騰,就不會煩惱等等。由于這句方言俗語真的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可褒可貶,含義頗深,所以早就成為了廣為流傳的網絡流行詞語了。而成語“自作自受”含義中的一部分,應該有這方面的意思吧。
作為個人不能“作”。每個人的生活也好,工作也罷,都基本上各自有各自的大致規律和框框,用一顆平常之心,過好屬于自己的普通人的小日子就好。當然必要的努力拼搏,哪怕是瞎折騰,都是可以理解和可以干的事,但是如果是原本好好的生活和人生,沒事找事,無事生非地去硬“作”,結果自尋鬧心,自找倒霉,就實屬不應該了。比如生活中的刁蠻任性、胡攪蠻纏;工作上的挑三揀四、見異思遷;感情上的做作矯情、無端生事等等。
作為家庭不能“作”。現在的許多家庭,生活條件可以說非常之好,可是卻有很多家庭,好日子不得好過,或者說沒有把原本應該是好日子的日子過好。究其原因,絕大多數都是這個“作”字。比如一個條件很好的三代同堂家庭,本來應該是其樂融融,天倫之樂,幸福美滿的,可是偏偏過不好。小夫妻為了情感皮毛問題互相鬧得不可開交;老夫妻因為生活理念不同鬧得雞飛狗跳;孫子輩更是任性胡為鬧得全家不寧,結果一個好端端的家庭生活,僅僅因為一些小事而給“作”毀了。
作為國家也不能“作”。眾所皆知,像美國這樣較發達的強國,本來就應該有個大國強國的樣子和風范的,但是卻做得非常差勁,整天“作死”,自己的國內人權問題、種族歧視等問題相當嚴重,卻揮舞著大棒子全世界到處指責別國的人權問題,并進行“制裁”。另外,美國還在全球到處干涉別國內政,煽陰風點鬼火地挑起戰亂,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真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作為全人類就更不能“作”。全人類實際上也是如此的,因為全球擁有一個共同家園,只有一個地球村,大家應該齊心協力,攜手并肩共同維護和創建美好家園地球村,可是比如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人類根本沒有保護好地球的生態環境,如果再如此“作”下去,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人類親手把自己給毀滅掉了。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