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主要文字之中,漢字是唯一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并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語素文字是不表音的,也就是說,漢字和漢語發音是沒有關系的,這和拼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么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
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幼兒園都要學的東西
現在的漢語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并用于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p>
不過,漢語拼音出現的歷史其實很晚,一直到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于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當時,這本來是作為“漢字拉丁化”的前期工作進行的,但是,后來事實證明拉丁化不適合漢語,所以它成為了漢字輔助的注音工具。
當時,因為和蘇聯的特殊關系,拼音方案甚至還打算采用西里爾字母(就是俄語用的字母),不過我國考慮到國際情況,還是使用拉丁字母,現在證明了,這個決策是很正確的。
可是,這種注音方式之前,漢語是怎么注音的呢?
其實,在這之間,成體系的漢字注音方式還有一種,現在如果查字典,大家也能看到這種注音方式,不過大陸地區的人一般翻字典直接忽視這個,因為都沒學過,不過臺灣地區仍然在使用這個。
這套方式現在直接叫“注音符號”,這套字母是,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1930年改為現名。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分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后來就發展成這么一套注音符號。
這也是近代的事情了,那古代用啥,古代的漢語當然也有音韻學。最早的注音***是讀若法和直注法。
所謂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采用這種注音***,如“埻,射臬也,讀若準”,意思就是“埻”和“準”的讀音是相近的;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不過,以上兩種***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于冷僻,這就難以發揮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所以,后來魏晉時期就出現了一種“反切發”,這種方式實際據說是受到隨著佛教傳來的梵文的啟發,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并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這種***的實質就是拼音,語言都是一樣,由元音和輔音構成,反切法只不過是沒有把元音和輔音都單列出來,而是以漢字來表明。
由于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種特點有一個好處是:漢語文獻不至于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造成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造成推斷古代漢字讀音很困難,必須進行專門的漢語音韻學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ㄆㄤˊ”,后者為“lóng?ㄌㄨㄥˊ”。
漢字音韻學的目標就是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統的基礎上,探測古漢語的發音如何,以及古今發音的演變規律。
其實漢語古今音變確實是很讓歷代學者的問題,明朝學者陳第最早提出詩經押韻不準確,是因為“古今音變”;但遲至明末的顧炎武才是試圖分析古代音韻的第一個學者。不過,中國古代也有過漢語拼音方案,但是,不是供***用的,而是少數民族用的,元代的音韻之學有一猛躍,就是《蒙古字韻》的出現。此書仍是韻書,但卻標有八思巴字(來自于藏語)拼寫的漢語。過往漢字只能用反切來模仿字音,只能較順利地分拆出聲母——首輔音,但韻母部分卻是介音、元音與尾輔音混合不分,漢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漢語音韻學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韻》卻清楚寫下了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音,即是說漢字已經第一次被成功拆解。于是元代文人儒生對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過,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漢語的聲調。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