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開在老舊寫字樓里的鮮花店,離西湖6公里,離浪漫近在咫尺。
進入廣茵大廈逼仄的樓道,徑直往里走,直到14樓最南端的一間,就是它的門店了。一排排鮮花紙盒整整齊齊的歸置在門外。
大廈對面是省內最大的花卉市場。掌柜HE說,店里偶爾也會去補些貨,應急。因為這個得天獨厚的黃金位置,即使樓道再舊,這些年花店搬了三次家,但始終都沒離開這棟樓。
在淘寶上,它的店鋪名叫植物圖書館。但粉絲們給起了另一個名字:淘寶上最會說情話的鮮花店。
“我不能停止愛你,如同植物不能停止生長。”
“在冬天的樹下,才能吟出最美的春日詩句。”
“我希望化作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你心底。”
伴隨著這些浪漫唯美的句子,過去四年,掌柜HE在這里包出了上萬束鮮花,通過互聯網,發往全國各地。
1
離情人節還差兩天。店鋪老板HE,客服芋圓,兩個運營,兩個臨時雇來的幫手,以及幾十桶花材,把40個平方的工作室擠得滿滿當當。
窗外下著雨,寒意濃重。
室內,12只手在工作臺前“跳著舞”,姿態優雅。剪刺,剪葉,剪根、包裝……就像變魔術一樣,一會兒一束“愛你”就扎好了。臨時請來幫忙的阿姨,趕緊把它放進桶里,浸水養著。“要養一晚上,鮮花才滋潤、好看!”
趕在情人節前夕,工作室的六個人要扎好200多束鮮花。眼下,正是最后的尖峰時刻。
進門口的位置,放著一臺電腦。這是這家寫字樓花店唯一能證明跟電商“有關系”的線索。
“叮咚叮咚—”
下午兩點多,淘寶后臺的旺旺開始急促起來。客服芋圓放下手里的紅玫瑰,走到了前臺。
情人節前,店里的寶貝鏈接差不多都變成了灰色,只剩下三、四款還能繼續下單。
“這兩天,大部分下單的都是男孩兒。”芋圓說,“一上線就感受各種膩歪,簡直是心靈的‘暴擊’。”
但也有“突***況”。旺旺又閃動了一下。
對話框里跳出兩排字:“可以退嗎,分手了,不好意思啊。”
芋圓立馬回復:“可以的,親。”剛輸入完,還沒按發送鍵,她又覺得這條回復不夠好。想了一會兒,芋圓在“親”后面,加了兩個“哭臉”的表情。
芋圓22歲,是一年多前來店里的客服。來花店前,她曾在老家醫院的心腦血管科當護士。工作環境讓她常常要面對垂暮的老人。
科室里最常見的,就是”腦梗“病人。“他們大多半邊癱瘓,常年躺在病床上。老人們心情不好,有時候說話的口氣也不太好。”
所以,剛來花店上班時,芋圓滿懷期待。但干了三個月,每天回復留言,剪刺、包裝,十根手指常常受傷。她才發現,花店的浪漫只屬于客人。
植物圖書館開店四年,積累了10萬粉絲。
HE開玩笑說:“店雖小,但我這里可藏著10萬中國年輕人最隱私的情感經歷呢!”
“比方說去年情人節,有人同時給幾個地址送玫瑰花;有人臨時把訂好的花退了,重新拍下,發往另一個地址;有人又在那天給同一個地址寄去了鮮花;也有人把收貨地址寫成自己租的公寓,閨蜜的新房,媽媽的老小區...”
就像一面鏡子,“植物圖書館”把現實中的飲食男女,照得一覽無余。
掌柜HE就是那個拿著鏡子的人。
2
HE是86年的,大學學園林設計,是一個植物迷。
開店之初,理工男HE手里拿的并不是“鏡子”,而是一把“鋤頭”。
HE一畢業,就進了設計院。但他不喜歡給甲方畫設計圖,也不想像發小一樣,回三四線的沿海老家。
現實中的兩種生活環境,HE都無法自洽。四年前,他終于在淘寶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標:極有家,鮮切花,植物圖書館。
因為喜歡植物,他在鮮花里,放了松果、紅豆、蘆葦、草等植物,一束賣四、五百元,也有人愿意買單。
上淘寶的第二年,他在海寧老家,承包了一個十幾畝的農場,準備大干一場。
農場相當于4個足球場這么大。HE自詡是半個“植物專家”,他想種植一些國內沒有引進的罕見花材品種,作為點睛之筆,搭配著用在自己設計的花束里,專供淘寶店。
HE說,如今很多網絡上的網紅花材最早都起源于他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像虞美人、粉黛亂子草、松蟲草、大麗花、地榆、樹莓、美國薄荷……
“虞美人過去是種在道路邊上,杭州的天目山路上也種過一段時間。我最先想到把它引入鮮切花的花材。當時問了很多人,都說種不了。”
有人語重心長的告訴他:“種在道路邊的虞美人花桿子短,氣候也不對,不適合做鮮花,國內的虞美人都是從荷蘭進口的。”
HE不信,自己背著鋤頭去挖地、開渠,結果真的種出來了。當時就在圈子里出了名。本來只想給自己的淘寶店供貨,沒想到,那陣子恨不得全國的花店都問他要貨。至今,HE的手機里,還存著幾千個同行的聯系方式。“最遠的在新疆,最近的是江浙滬。”
最火的時候,一支虞美人能賣到20元。
望著農場里漫山遍野的虞美人,HE覺得自己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不開淘寶店,光是賣給各地的花店就發達了。”
但花店最多只進10捆貨。他很快發現,賣給花店的利潤,其實跟賣給普通買家并沒有多大差別。遇到外地的花店要貨,長途運輸,還要面臨鮮花的物流成本問題。
HE自嘲:“你把鮮花當作一盤生意。它就用最實際的方式給了你顏色:別忘了,生意是有風險的!”
比如病蟲害;比如花骨朵長不好;比如花期到了,客戶的需求跟不上,賣不出去的花材只能爛在農場里。
更要命的是,昆明的花市,很快大量地種上了虞美人。
農場從花商的伊甸園變成了試驗田。“原來只此一家的花材,一旦銷路好了,不知怎么的,在市面上越來越多見。”
HE只能在維持一段時間的首發優勢。并且,這種領先的周期也在慢慢縮短。
3
2016年,許多鮮花店打出了99元包月的套餐,借此吸引消費者下單。
HE也跟風推出過一陣子的“包月花束”。但始終銷量平平。他覺得自己離鮮花很近,離消費者卻很遠。對于每天來店里的,形形***的顧客,他看到的只是各種ID,卻并不了解ID背后的人。
前年,店里出現一筆特殊的訂單,幫他破了冰。
有一天,一個女孩在”植物圖書館“下了個訂單。為了祝賀考研成功的男朋友,她要訂一束特別的鮮花。
男朋友姓“谷”。“稻谷的谷。”在旺旺里,她又強調了一遍,“我想訂一束,用各種谷物做成的花,代表他學業上的豐收。”
HE想了很久,拿出看家的本事,做了一束胡蘿卜、彩椒、稻谷、蘑菇、玉米、西蘭花、馬蹄蓮捆成的“鮮花”。女孩兒的男朋友收到后特別感動,兩人跟寶貝拍了合照,發給了HE。客人在贊美鮮花之外,還對他表達了感謝。
他頭一次感到,顧客之所以喜歡鮮花,不只是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是一種語言之外的表達。
今年七夕,HE給店里設計了一個新款,取名“我不能停止愛你”,并在頭圖頁面上寫了一句文案:“我不能停止愛你,就像植物不能停止生長”,沒想到賣出了50多束,成了小店的爆款。
在店里,女大學生買了“愛你”送給自己的輔導員,表白成功,開心地在評論區留了言;分了手的男孩,在店里買了“愛的顏色”,雖然沒有等來復合,但女孩很喜歡他選的花束,他還是滿意地給了好評;女白領暗戀同單位的女同事,一直匿名給她送花。直到有一次,不小心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紹興小伙子留學海外,每個月他都在店里訂了鮮花送給國內的一位女同學。芋圓說:“后來,我們加了微信。發現他把朋友圈背景換成了那位女生,應該是表白成功了。”
“過去我只關心花,如今我更關心收花、送花的人。”
日本男生快遞給一位上海阿姨一束“暖春”。因為在內地高校當交換生時,阿姨給了他許多照顧和幫助;
老人得了癌癥,時日不多。她在店里提前買了十年的鮮花,寫給同一個收貨地址。送花的第三年,老人去世了。收花的女孩是老人的養女。
走出植物圖書館的工作室,芋圓告訴我,這棟樓里,還有三家這樣的“寫字樓鮮花店”。“15樓有一家、10樓有一家,13樓還有一家。”
因為淘寶,它們免去了高昂的門面成本,靠著一根網線,就跟全世界做起了買賣。淘寶數據顯示,在聚劃算的帶動下,今年情人節的消費訂單猛增69%,其中玫瑰訂單大漲220%,郁金香等高端花品,上漲130%。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無論是玫瑰還是康乃馨,無論送出還是收下,鮮花是屬于有情人的。天下,多的是有情人,像這樣的溫暖小店,還會越開越多。在HE的植物圖書館,還有更多未完待續的好故事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