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吃早餐,我和女兒聊起這周六的計劃,女兒突然問我:星期日為什么不叫星期七呢?我一時語塞,答我也不知道,我去查下資料,等你放學回來后,我再回答你這個問題,她這才接著吃早餐。養孩子的好處之一就是,我要從頭學一遍,然后變得越來越博學了!
把她送到學校后,我立刻查了資料,下面是比較靠譜的答案:
Sunday(Sun.)—DayoftheSun(太陽日,星期日)。是耶穌復活日,因此西方把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稱之為“主日”。公元4世紀,在制訂羅馬歷法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這一天定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也許因為是一個公眾假日,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所以產生了許多同名電影、雜志刊物,甚至于商品商標等等。
名字來源
1.一周各日由諸神的名字命名:星期日(Sunday)是太陽(Sun)之日,即Sun太陽+day日→Sunday獻給太陽的日子(星期日);星期一(Monday)是月亮(Moon)之日;星期二(Tuesday)是戰神蒂尤(Tiu)之日;星期三(Wednesday)是詩神(Woden)之日;星期四(Thursday)是雷神(Thor)之日;星期五(Friday)是愛神(Freya)之日;星期六(Saturday)是農神(Saturn)之日。
2.星期日指的是星期六之后、下一個星期一之前的那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語名字是diessolis,意思是太陽日;法語是dimanche,來源于拉丁語詞,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語是Sunday,來源于太陽日;俄語是во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禮拜日”。
3.在古代中國,和日本、朝鮮等國家,一星期中的各天并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為何是第一天
公歷一周每天的分工是按基督教《圣經》的說法確定的。《圣經》的《舊約全書》的開頭兩頁告訴我們,在最初的六天中,上帝創造了天、地、光、水、生命、人類等。在第七天,上帝停止了他創造的工作,安息了,于是上帝賜福給第七日,稱為圣日。上帝讓猶太人在那天也停止工作,六天里你們必須勞動,做全部的事,但第七天是上帝——主的安息日,這天你們不可做任何與敬拜無關的事。這第七天的安息日是Saturday(星期六)。所以七天組成一周,星期六是最后一天,星期天則是第一天。
在《新約全書》中,當耶穌出現時,他發現在猶太人中已形成了很多有關人們在安息日那天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事的極其嚴格的戒律。他違反了這些戒律。例如,就在這一天,他幫助人們醫治疾病,結果觸怒了猶太人,他們密謀殺害了他。三天后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并被埋葬了。根據《新約全書》這一周的第一天(星期天),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前,看見石頭已被移開,她們走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他不在這里,已經復活了。
根據圣經的說法,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升天的。但不代表基督徒要在今天守安息,真正的安息日是星期六。
星期日的英文是Sunday,sun是太陽,太陽為太陽系第一位。
“星期”來源
西方國家七日一制的稱呼多帶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禮拜這一天,叫“禮拜日”,七天稱“一個禮拜”,中國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谷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后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么處理的問題。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范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谷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國古代歷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歷法中的“七日為一周”,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谷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后,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
(資料來自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