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新生兒寶寶的一舉一動和細微的身體變化,都牽動著媽媽的心,無論是翻身,獨坐,還是爬行,寶寶學會一項新技能,都讓媽媽欣喜異常。
寶寶出牙更是成長中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豆爸即使到了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初毛豆的第一顆小萌牙萌發出來的時候,不光是豆爸,全家人都十分驚喜。可牙齒的萌發時間或長或短,不盡相同,到底幾個月的時候長牙才算是正常呢?
這份寶寶乳牙萌發護理表,請父母收下。
長牙的故事,其實還得從孕期說起,媽媽懷孕第6周時,腹中寶寶的牙齒就開始悄悄發育,只不過,此時牙齒的雛形,還被深深埋在牙齦中。
一般來說,在寶寶出生后4~6個月,牙齒開始蠢蠢欲動,破土而出。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著急”的寶寶,他們可能在10個月甚至更晚的時候,才長出第1顆牙齒。
綜上所述,如果寶寶4-12個月出牙,都屬于正常范圍。盡管寶寶的出牙時間略有差異,但不應該相差太遠。
豆爸知道,有些寶媽這時候會有一些疑惑,同樣年齡的寶寶,為啥牙齒萌發的時間卻不盡相同呢?事實上,影響寶寶牙齒萌發的原因有很多,豆爸在這里就給大家舉一些可能會影響寶寶牙齒萌發時間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會影響到寶寶的牙齒萌發呢?一般來說和幾方面原因有關●性別因素
性別差異,會對出牙時間造成一定影響。通常規律而言,男寶寶的出牙時間,會略晚于女寶寶。
●早產因素
早產寶寶的出牙時間與足月寶寶是不同的。例如,在孕30周就出生的寶寶,他第1顆乳牙的萌出時間,也要相應延后。
●營養因素
乳牙萌出時間晚,還可能與寶寶的營養不足有關系。
不少寶媽認為缺鈣會引發寶寶出牙時間晚,這一說法并不全面,除了鈣元素,維生素D對寶寶的牙齒生長也很重要,當寶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會導致鈣質無法完全吸收,甚至導致牙齒萌出過晚。
●疾病因素
當寶寶滿13個月后,第1顆乳牙依舊遲遲未曾萌出,建議爸爸媽媽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檢查。嚴重的營養不良,唐氏綜合癥患兒以及腦垂體異常都可能導致牙齒萌出過晚。這些需要醫生的檢查才能確定。
在掌握了寶寶牙齒萌發的一些特殊之處之后,作為家長,寶媽們應該向豆爸學習一下怎么幫助寶寶熬過磨人的“牙齒萌發期”,畢竟寶寶在這個階段常常會出現牙齒不適的情況。
寶寶牙齒護理有技巧,出現下面幾種表現,說明家長該上心了寶寶出牙是有征兆的,一般會提前一到兩個月出現,正確的護理,能夠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口水多
第1顆牙齒的萌出,會***寶寶分泌更多的唾液,一旦護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寶寶出現口水疹,這一情況在干燥的秋冬季節更為常見。
【護理原則】:對付過多的口水,***很簡單,寶媽要及時用柔軟的純棉毛巾為寶寶輕柔地擦拭掉多余的口水,并涂上護膚霜。
煩躁
出牙期間,寶寶可能會莫名其妙的哭鬧,這些現象在出牙前一兩天尤為明顯。
【護理原則】:冰冷的東西,可以有效緩解出牙的種種不適,媽媽可以在冰箱冷藏幾把勺子,也可以讓寶寶來咬磨牙棒。
胃口變差
長牙期間的寶寶,吃奶時會變得反復無常,他們會因為牙齦不適,迫切想要塞個東西到嘴巴里,因此表現出特別著急喝奶的樣子,可一旦開始吸吮乳汁,又會因為吸吮動作導致疼痛加劇,而拒絕食物。
【護理原則】:給寶寶準備一些涼爽的食物,吃奶瓶的寶寶可以適度把奶嘴孔調大,如果寶寶拒絕吸吮,可以改用勺子或者是杯子喂食。
咬人
出牙期的寶寶,不光會啃咬玩具和衣服,更喜歡咬人,媽媽的***,爸爸的手臂和肩膀,很有可能被小家伙狠狠咬上一口。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大呼小叫,正確的做法是忍住委屈的淚水,否則寶寶會認為這是個好玩兒的游戲,甚至因此養成咬人的壞習慣。
【護理原則】:當寶寶比較安靜的時候,媽媽用干凈的紗布蘸上水,為寶寶***牙齦,幫助寶寶緩解不適的同時,也是一場不錯的親子互動。
育兒寄語出牙期的種種不適,很快就會過去,當寶寶冒出可愛的小白牙時,爸爸媽媽一定會激動萬分。我們要做的就是,注意觀察寶寶的狀態,幫助寶寶平穩健康長出人生第一顆牙齒。
ps:本文圖片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