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晉時期的史學家陳壽早就著有《三國志》,對東漢末年那段兵荒馬亂的歷史做過詳盡的描述,但三國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古典領域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并且其社會影響遠遠超過文學價值,是一部真正具有歷史魅力的杰作。
不管你讀不讀三國,看不看三國電視劇,或多或少總會知道其中一些人物,他們有的是人盡皆知,有的卻十分低調,甚至連名字都很生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三國超級難念對的五個人物名字,明明都是重要人物,可即便是很多忠粉都會犯迷糊,恐怕也只有三國通才能全部搞對了。
孫吳重臣——步騭
難度系數:三顆星
步騭最初因避難而逃往江東,后被孫權召為主記,從此步入仕途。步騭勤謹持軍、有勇有謀,多次得到提拔,被冊為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孫權稱帝后,他又官拜驃騎將軍,代丞相職,可謂是風生水起。步騭為人正直、性情寬宏,連曹魏的士兵都敬仰其威信。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重要角色,很多人卻不知道該怎么讀他的名字。其實這不能怪讀者,因為“騭”這個字是板上釘釘的生僻字,它讀作zhì,共有兩個意思:一是排定,比如成語評騭高低就是排定高低次序;二是雄馬的意思。
步騭,應該取的第二層含義,可能父母希望他能夠像一匹雄馬般縱橫馳騁。
書法名家——鐘繇
難度系數:三顆星
鐘繇是魏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他的仕途經歷可謂傳奇:漢獻帝時期,因有功被封東武亭侯;曹操當權時期,被委以重任,功勛卓著;魏國建立后,他又成為相國;曹丕稱帝后,他還是游刃有余,被封崇高鄉侯,與華歆、王朗并稱三公;魏明帝繼續,他又遷太傅,被封為定陵侯。
只能說,鐘繇的一生真是令人羨慕啊!不管誰當家,他都能吃得開。繇字,共有三種讀音,分別是:yáo、yóu、zhòu,目前公認的讀法是yáo,應該作茂盛講,但也有人認為應該讀yóu。不過,即使不認識繇,也能通過偏旁讀法大概猜出來,所以“鐘繇”難度只能給三顆星。
漢末權臣——李傕
難度系數:四顆星
李傕,漢獻帝時期的著名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曾有過擊敗呂布的輝煌戰績,舊為董卓部下,曾經一度把持朝廷大權。不過,李傕這人評價不高,干的無非是挾天子令諸侯、改旗易主的事,把漢獻帝都搞怕了,只能求助于曹操,于是曹操成功征討李傕。
李傕經常被人誤叫成“李催”,其實傕共有兩種讀音,分別是què與jué,根本沒有cuī的讀音。讀què時,表姓氏,同闕,表示皇宮門前兩邊共觀望的樓觀;讀jué時,字典解釋說是古人名用字,沒給具體的意思。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李傕應讀jué,但也有認為讀què的,李傕本人只能表示:我太難了。
荊州望族——蒯越
難度系數:五顆星
蒯越,字異度(不得不說,這哥們的名字實在古怪),原本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他還有個哥哥叫蒯良,二人一同輔佐劉表。劉表去世后,蒯越投降曹操,在曹魏官拜光祿勛,屬于九卿之一,還算不錯。
至于蒯越到底該怎么念,不是一般的難,如果我們還是采用偏旁代讀的方式,把他喊成“朋越”,那就大錯特錯了。蒯,讀音為kuǎi,共有三種含義:一是指一種生長在水邊或陰濕環境的草本植物,名叫蒯草,可以用來編席或造紙;二是動詞,用指甲撓,比如蒯癢癢;三就是姓氏,極為特別,使用者大多居住在安徽滁州一帶。
魏國忠將——毌丘儉
難度系數:五顆星
毌丘儉,魏國重要將領,任職期間功勛不少,還曾勸說魏明帝停建皇宮,可見他是個能文能武的忠臣。司馬師廢黜魏帝后,他聯合其他將領起兵勤王,只可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
為什么說“毌丘儉”的讀音難度是五顆星呢?這是因為有太多人把“毌”讀成了wú甚至是mǔ。其實,毌丘是個復姓,讀作guànqiū,大家注意區分“毌”與“毋”的區別,那貫穿全字的一撇,一個是直的一個是彎的,別看這簡單的區別,在讀音上卻有大不同。
好了,今天五位超難度的三國人物名字盤點到此結束,不知大家還知道三國故事里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經常容易念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