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我仔細研究精工歷史和技術特點,結合手中現有表款,整理出的干貨。萬字長文,想要看經典款式的朋友請直接往后翻。
本篇內容大概分為三個部分:
精工的發展歷史。技術和工藝。產品線梳理,經典款式重點照顧有想要找經典款式做參考的,可以直接翻到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精工的發展歷史1.歷史背景:日本鐘表業興起于明治時代,起初以進口和銷售歐美品牌產品為主。
1853年,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閉關鎖國后,日本***邊境,進行國際貿易。
1860年,由約50家來自納沙泰爾的制表商組成的鐘表聯盟在橫濱開設商棧,日本制表業歷史由此展開。此時日本正由封建江戶時代向現代明知時代過渡,但與西方國家晝夜24小時等分“定時法”不同,日本采用“不定時法”(依靠日出日落判斷時間,晝夜六等分),雖然推崇瑞士表的機械造詣,但更傾向于將其視作“奇技淫巧”,對鐘表的需求極低。
1863年,商棧關門大吉。最初的失敗沒有阻止鐘表聯盟的步伐。
1864年,受瑞士聯邦委員會委任,鐘表聯盟主席AimeHumbert率領外交代表團出使日本,并于江戶***締結友好貿易條約,日瑞建交。
1873年,日本(比法國晚三個世紀)采用公歷紀年和24小時計時制,高速發展的鐵路系統也對時間計量提出需求,鐘表作為實用工具揚眉吐氣。
2.創立及前身:1877年,KintaroHattori(服部金太郎)在京橋采女町開設時計修繕所。
1881年,服部金太郎(時年21歲)創立K.Hattori&Co.Ltd.(服部時計店,主要是修理和販賣鐘表),這是現今精工的前身,位于當時的采女町,京橋(現在的東京銀座,六町目)。
1892年,服部金太郎正式將鐘表修理店變成SeikochaCo.Ltd(第一精工舍,制表技師吉川鶴彥擔任技師長,員工15人),并開始生產掛鐘。
1893年,精工舍出于改善***效率與規模,搬至本城柳島。
1895年,精工舍推出日本制造的Timekeeper懷表,業績急速增長,奠定鞏固地位。
1899年,日本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國產表深受其益,并迅速取代進口表的地位。
1903年,服部金太郎(時年43歲)被尊稱為“日本時計之王”。
3.精工牌手表正式生產:1913年,精工舍生產第一只手表(紅12的開端),命名以Laurel桂冠品牌推出。
1924年,第一只Seiko品牌手表誕生。
1932年,和光本館時計塔竣工,時至今日仍為東京地標。
1938年,精工在東京龜戶設立第二精工舍,即DainiSeikoshaCo,Ltd(50年代末,第二精工舍在長野諏訪設立分廠,后獨立成為諏訪精工舍,也就是SuwaSeikoshaCo,獨立后的諏訪精工舍,就是今天Seiko-Epson的前身)。
40年代,精工為軍隊制造了海軍用9型、海軍用10型、陸軍用10型等軍用腕表,在防磁、防水、耐沖壓等方面實現了突破。
4.GS(GrandSeiko)、KS(KingSeiko)的起源:60年代,經過戰后復興,精工同時注冊了2個品牌,GS(GrandSeiko)、KS(KingSeiko),取義精工的最高峰和精工之王。
1960年,第二精工舍發布初代GrandSeiko以“最高級的平凡”為設計理念,研發出手動上鏈機芯Cal.3180(25石,無日歷,25石),主要為包金款、少量使用白金,極少量鋼款,總共生產約一萬塊,圓殼寬耳造型,條釘刻度,劍形倒角指針(GS標志之一沿用至今),背刻雄獅標志,后蓋為撬蓋式。首批包金初代GS定價為25000日元,在當年相當于普通工薪職員年收入的兩倍。
1961年,第二精工舍發布初代KingSeiko。
歷史上,KS機芯由東京龜戶第二精工舍本廠(現在的SII精工儀器,其中專事高級時計制造的「雫石高級時計工坊」負責制造現代機械GS)制造。GS機芯在1967年之前由諏訪精工舍制造(現在的Seiko-Epson,旗下的信州制表工坊中的「匠(Takumi)工坊」負責制造現代SD和石英GS),但有趣的是初代GS是由第二精工舍發布。1967年至1970年,兩個廠生產的機芯在GS和KS上互相使用。其中,表盤上的“閃電標”代表東京龜戶第二精工舍制造,“風暴標”代表諏訪精工舍制造。
5.飛速進步的機芯技術:1962年,Seiko得到瑞士天文臺邀請,首次參加瑞士天文臺競賽,更是成為第一個瑞士之外的參賽國家(第五部分單獨講述精工的登頂之路)。
1963年,第二代57GS配置Cal.5722A(35石,慢調慢跳日歷,18000bph),殼形變化不大,背刻GS標志,后蓋開始采用螺絲旋入式。57GS存世量很大,但多數已做后期修飾,尤其是表殼、表盤。
1963年下半年,44KS登場,裝配Cal.4420A機芯,是第一代標注天文臺KS,因其性能出色,為參加1966年瑞士天文臺比賽,精工將由KS工廠生產改良的Cal.4420B(大三針,25石,18000bph,手動上鏈)裝配GS表系(兩兄弟只能一人出戰成名,KS讓賢機芯)。
1966年,44GS登場,44GS存世量較少(推出時適逢鮑魚形初成之際,多數44GS采用小鮑魚外形,劍形指針未做倒角,GS與GrandSeiko拼寫第一次同時出現在表盤上)。44GS的外觀與44KS不同,44GS的設計擺脫了瑞表造型概念,奠定了GS的設計風格。
1966年,提出比C.O.S.C.(測5個位置15天,8°至38°C,每日-4至+6)更為嚴格的GS標準(測6個位置17天,加測相對極少涉及的“表冠向右”2天,加測接近佩戴者體溫23°到38°C的運行情況,每日-3至+5),GS、KS都按照此標準執行。
以上機芯皆是由3180改進而來,均為手動上鏈機芯。
1966年,62GS首次推出Cal.6245單日歷(35石、19800bph)、Cal.6246雙日歷(39石、19800bph,36.5mm直徑)自動上鏈機芯,表冠超過二分之一縮進4點鐘表殼位置。
1966年,57GS推出5722B機芯,改為19800bph。
1960年代后期,瑞士等歐洲表廠紛紛試制高頻機芯以應對白熱化的天文臺競賽。
1967年,45KS、45GS推出HighBeat表款,Cal.4520(36000bph,手動上鏈)。Cal.4522。沿用劍形指針,取消倒角,改為黑漆線,殼形為較具時代特色的大中小鮑魚。
1968年,61GS同步推出Cal.6145(36000bph,自動上鏈)。
1968年,GS系列第一次使用offcialcertifiedchronometer、superiorchronometer優秀級、specialchronometer特選級,等同于第三方認證的日本高標版C.O.S.C.。
1968年下半年,GS推出第一款女表,19GS高頻機芯。
1969年,GS推出V.F.A表款,代表VeryFine-Adjusted超高精準,包括Cal.4580(手動上鏈),Cal.6186(1972年,自動上鏈),兩者均是36000bph,日差正負2秒。V.F.A推出后,精工承諾2年質保,保證月差不大于60秒,成為當時的大新聞。
6.精彩的瑞士天文臺競賽:在石英風暴來臨之前,每年都進行ObservatoryChronometerCompetitions天文臺精密時計競賽,其標準遠遠高出C.O.S.C.,如每日+/-0.75秒內,測試45天等。其標準之高,令許多制表廠不得不專門打造為測試而設計的機芯。
1962年,Seiko向Neuchatel納沙泰爾天文臺詢問可否參賽,收到歡迎日本代表參賽回復。
1963年,諏訪精工舍參加了石英小類別比賽,獲得第10名。諏訪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各自參加機械腕表比賽,成績并不理想,分別為144名和153名(考慮到事實上有500至600個瑞士老牌廠商參賽,這一成績也不算太糟)。
1964年,第二精工舍單枚最佳成績153名、諏訪精工舍144名。單枚冠軍Zenith,三枚最佳樣本成績總和冠軍(系列冠軍)Omega,亞軍Omega。獲獎含義為分數排名在前20位,但分數并列的樣本相當多。
1965年,第二精工舍2枚獲獎,單枚最佳124名,獎項系列第6名。諏訪精工舍1枚獲獎,單枚最佳125名。單枚冠軍Zenith,系列冠軍Zenith,亞軍Omega。
1966年,第二精工舍23枚獲獎,單枚最佳第9名,獎項系列第3名。諏訪精工舍9枚獲獎,單枚最佳104名,獎項系列第6名。單枚冠軍Zenith,系列冠軍Omega,亞軍Omega。
1967年,第二精工舍(DainiSeikosha)將"45機芯系列"送往組沙特爾天文臺參賽,當時的GrandSeiko系列腕表以及KingSeiko系列腕表普遍來用這一系列的機芯。這些機芯通過了專門調校時計"組別的測試,隨后以"特殊用途時計"的身份入市銷售。一般來說,這些時計被稱為”天文臺精密時計",而精工專門推出的"特優調校(VFA)"腕表在精密時計亮賽中分別榮獲第二名和第三名。1967年是組沙特爾天文臺按照日規則舉辦亮賽的最后一年。第二精工舍36枚獲獎,單枚最佳第4名,獎項系列第2名。諏訪精工舍26枚獲獎,單枚最佳12名,獎項系列第3名。單枚冠軍Omega(歐米伽),系列冠軍Omega(歐米伽),亞軍第二精工舍。
1968年,精工還拿著機械表還想要去比賽,發現上個項目黃了(諏訪精工舍先向Neuchatel納沙泰爾天文臺提交了參賽樣本,Neuchatel天文臺宣布競賽需要延遲(后來聲明Seiko樣本在競賽中取得了第2、4、8名)),只能去參加日內瓦天文臺比賽,結果發現在這的瑞士人規則有些不一樣,他們居然是石英表和機械表在一起比較,精工:????難道瑞士人不知道石英表天生就比機械表要準很多嗎?這怎么比,結果不出人所料,前三名為瑞士CEH公司的石英鐘,可精工的機械表包攬了4-10名,實際取得了機械表的第一名(即機械表1至7名包攬)
毫無疑問成為了機械表全方位的冠軍,真正的封王,歷史上應該沒有哪個品牌做到過這樣的壯舉。
1968年,贏得日內瓦天文臺競賽的最佳機械表獎
歷史殊榮(部分)
7.石英風暴:石英表的運行機理是在石英上通人電流,使其發生伸縮性規律振動,然后這種振動以電氣的***連接馬達來劃出時間。石英表突破了機械表通過發條的松緊來標示時間的舊***,從振動的精確性來說,石英表大大超越了傳統的機械表。而且,石英表計時不受溫度變化等的影響,能達到十分精確的程度。日本的精工集團正是看到了這個優勢,決定在這個新興的區域開辟一個具有強勁競爭力的新產品。
全世界第一只石英表“Astron”
1969年年底的購物季,Seiko趕在耶誕節當天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只石英表“Astron”,它的振頻有8192Hz──附帶一提,當時的機械表多半都只有2.5-3Hz,而這支理論上可以比機械表準上數千倍的手表在日本的售價相當于一臺小車,跟今天石英表=廉價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語。時下高級表品牌在提到石英表的時候儼然把它打到了機械表的對立面,仿佛發明出這項技術本身就是對傳統制表的重大背叛,但回到1960年代當時這整件事并沒有那么泛政治化,音叉表也好石英表也好都只是在研發要怎樣讓表走得更準所想出的一種解決方案,本質上跟機械表沒什么不同,甚至同一時間瑞士包含浪琴在內的其他表廠也都在做相關研究,Seiko只是搶先一步成功了而已。
事實上,瑞士的鐘表中心CEH開發石英鐘表比日本早,但是他們直到1968年大賽之后,迫于日本精工石英表的強大攻勢才開始出售產品,這與日本的石英表相比已經遲了半年時間,而此時精工表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瑞士鐘表廠家又失去了一次扼殺精工表的機會。
精工Beta21石英機芯
在沒有機械表本位主義的前提下,石英表明顯地是一種更為優越的產品,機械表會被殲滅到全面退出市場并不令人意外,而只會做機械表的瑞士品牌在這場大戰中一敗涂地,于是乎遂得到了「石英風暴摧毀了傳統制表業」的結論──如果事情真的有那么簡單就好了。石英表毀了瑞士鐘表產業以結果來說是事實,不過這畢竟是個太簡化的說法,別的不提,瑞士并不是不會做石英表,實際上他們在SeikoAstron問世的隔年就推出了自行研發的石英機芯Beta21,甚至有人認為它的完成度比Astron更高,包括勞力士和Omega都推出過搭載這顆機芯的表款。
歐米伽使用Beta21石英機芯的表款
問題是當時瑞士品牌對這種機芯的定位是高檔貨,就像今天的陀飛輪一樣,并沒有打算要將它量產;Seiko的第一支Astron也是這樣,但是他們很快地就意識到像石英表這樣的高精度手表才是未來的趨勢,因此馬上致力于相關技術的普及化──也就是所謂的石英「革命」,而一旦人們發現了在地球的另一邊手表一天只差1、2秒已然成為常識以后,瑞士人那一套就行不通了。事實上當時瑞士品牌的問題還不只這一樁,對于石英表的策略錯誤反映的是他們各方面的企業體質都出了問題,缺乏效率的生產線以及過度膨脹的產品種類從1970年代以前就已經開始慢性地拖累了整個產業,石英表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雖然是很重的一根。
勞力士使用Beta21石英機芯的表款
精工將石英縮小化,量產了世界第一枚石英表,并無私地將技術公布于世,引發了石英革命,促使瑞士制表業轉型。
石英風暴對瑞士制表業的傷害,與其說是石英表打敗了機械表,不如說是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打敗了勞力密集,而前面提到的量產與否的決定就是這中間的分水嶺。有趣的是,反過來看今天瑞士高級表的搞法,他們正是在用勞力密集反攻資本密集,所有廣告中強調的少量、手工、冗長的***時間剛好就是當年他們慘敗的理由,風水輪流轉的諷刺莫過于此。要說這是行銷話術將黑的說成白的嗎?我覺得這倒也言重了,畢竟工業技術的發展跟消費者心理的變化本來就未必一直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1970年代石英表拿下的是技術發展的趨勢,而到了先進技術已經無法感動人的現代,揣摩消費心理才是征服市場的王道。
第二部分:技術的發展與一些重點1.關于GS(GrandSeiko)、KS(KingSeiko)60年代,經過戰后復興,也為了更好的良性競爭,精工把當時的兩個個獨立的制表工廠分別獨立,就是KingSeiko(KS)和GrandSeiko(GS),取義精工的最高峰和精工之王。
1969年圣誕節,Seiko發表全球第一只石英表SeikoAstron[35SQ],改寫鐘表制造歷史。
1970年,56GS系列登場,首次運用機器人到裝配線,為適合機器大批量生產,寶石數壓至25石,機芯厚度5mm以下,降頻為28800bph,56GS存世量極大,級別和二手價值最低。原有的61GS繼續生產,作為GS內部的高階產品。
1973年底,45KS因石英風暴停產。
1974年,45GS、61GS停產。
1974年,成立Credor貴朵品牌,法語含義為黃金的頂點。
1975年上半年,56KS停產。
1976年,52KS、56GS停產,短暫輝煌了16年的GS、KS歷史到此結束。
1988年,GS復活(更準確的表述應為新生,與斷代前無限榮光的GS繼承了多少未知,和寶珀類似,此話為一家之言)、KS被埋葬,新生的GS以石英表延續品牌存在,第一只石英GS搭載當時最高級的9581機芯,當時就達到了+/-10秒/年。
1998年,距離1976年的葬禮22年后,新生GS發布第一枚自動上鏈機芯Cal.9S55(26石,28800bph)。
2000年,Seiko復刻了末代KS(以56KS為原型),型號SCVN001。
2005年,巴塞爾表展,Seiko展示了SpringDrive(SD機芯)。
2006年,Cal.9S55第一個改進版本Cal.9S67上市,改良了發條長度、寬度、厚度,實現了三日鏈長動力儲存,此外還以一組全新的小型自動上鏈結構取代了Seiko著名的MagicLever魔術杠桿(上鏈效率二倍,小型化增加零件摩擦,零件硬化處理)。
2007年,GS登陸歐洲市場。
2008年,9S機芯10周年,推出特殊版9S55,改裝了以MEMS加工的輕量化擒縱輪和擒縱叉(尺寸更精準,平面更平滑,咬合更緊密,延長洗油周期)。
2009年,新生GS發布第一枚高頻機芯Cal.9S85,采用新材質的Spron530發條(加長10cm,加寬減厚,扭力不減,實現長動力)和Spron610游絲(抗沖擊性是9S55二倍、抗磁性是三倍),加裝一個變速輪,36000bph。
2010年,GrandSeiko50周年,GS機芯換代至Cal.9S65,將之前其他機芯的改動,積少成多,全部用在新機芯上,完成更新換代。
2017年,GS成為獨立品牌,并復刻57年前的初代GS致敬。
GS代表了日本制表的最高技術,每一個環節都要求非常嚴格,部分環節出廠標準甚至高于瑞士天文臺認證標準。從1964年開始持續參加瑞士天文臺腕表競賽,排名不斷上升且拿過機械表類大獎,技術實力毋庸置疑,同時是世界上極少數可以完整集成所有制表流程的品牌之一,GrandSeiko全面掌握了制表各個環節的工藝,包括零件材料研發到生產、組裝、調校、檢測和運輸。設計上細節非常完美,沒有什么一眼驚艷,有著亞洲人特有的內斂風格,就是品牌力還是差點,知名度相對沒有其他同檔瑞表品牌高,但這是絕對值得購買的品牌。
GrandSeiko(GS)打敗了瑞士,不過也并不是KS不能打,實在是瑞士給出的名額有限,據說當時GS里面放的就是KS的機芯?,F在KS已經沉寂了,只有在日本手表發燒友這樣的精的圈子內才能看見了,也可以說變成了現在SEIKO中單獨的產品線,就是不生產了而已。
機芯方面,9S6系列機芯和9S8系列高頻機芯,是目前在售手表中的兩大主力。機芯的發展歷程也可謂一步一個腳印,從最早60年代的3180手動機芯,6145A高頻自動機芯。
1998年推出9S5系列(擺頻均為28800次/時,動力50小時。走時精度達到+5/-3秒,冠藍獅標準超過了瑞士天文臺認證+6/-4的標準),9S56兩地時。再到9S6系列,推出包括9S63/64(手動)、9S65(自動)、9S66(自動、兩地時)、9S67(自動、動力顯示)等。
2006年推出9S6系列機芯,擺頻28800次/時,使用了新型新的SPRON510合金發條,動力增加到72小時。
2009年推出了性能強勁的9S8系列機芯,9S8系列是高頻自動機芯,擺頻36000次/時,是名表中少有的高頻機芯之一(除了冠藍獅外,真力時ElPrimero和寶珀F385計時機芯,也都是36000高頻)。其中9S85是自動大三針,9S86是自動兩地時。繼續使用微機電技術,對擒縱輪、擒縱叉進行光電蝕刻,降低擒縱運行的摩擦。使用新型SPRON610合金游絲,讓游絲有更強的抗震、抗磁能力。使用新型SPRON530合金發條,在36000高頻的同時,保持55小時動力。9S8系列機芯經過6方位調節,保持GS的+5/-3標準,并且走時精度甚至可以達到+4/-2秒每天。
9S85系列高頻自動機芯
2010年發表9S55機械機芯的革新版9S65機芯,使用的游絲與擒縱結構皆以最新素材與工法制成,提升佩戴時的實用性與精準度。
2020推出9SA5自動機芯,擺頻36000次/時高頻,動力達到80小時。使用獨家“雙脈沖擒縱”(和歐米茄同軸擒縱、愛彼獨家擒縱,均為類似原理),可大幅提升擒縱機構的動力傳遞效率,新型無卡度砝碼微調擺輪,微調砝碼包裹在擺輪內側,減小擺輪運行阻力。使用末端上繞游絲,利于游絲重心保持穩定,利于走時。
9SA5
當然不只是機芯上GS有著很大的進步,在一些細節的把控上也是有著自己的標準的。比如指針的拋光,打磨的非常亮,折光率很高,手表的線條也是越簡單越好??梢哉f精工是真的把制表當做制表來做,而不是在做一個其他的產品,有人說只有勞和GS在踏踏實實的做表,其他品牌在造神。這話有點夸張了,不過勞和GS確實在踏踏實實的做表。
去年精工的60周年,GS推出了T0恒定陀飛輪,走的是概念表的路子,只是展示,還不能批量生產。叫T0(T-zero)應該也是test-zero的意思吧?恒定動力機制就是可以不受發條上線程度如何都均勻的向擒縱機構傳輸能量。并且利用陀飛輪來消除重力的影響,保持了手表更高的精準度。不過由于疫情的原因,應該這枚機芯上市之后并沒有很大的水花。這個陀飛輪的出現足以說明,精工的制表技術已經躋身世界頂級之列。
2.關于頂級子品牌貴朵(Credor)誕生1969年以後,精工公司為了適應人們追求手表高級化的這一時代要求,推出了使用18K金、14K金等金屬的〝特選手表〞精品系列。并且,於1974年將〝特選手表〞精品系列加以組合配套,取名為〝精工CREDOR〞(SEIKOCREDOR)。CREDOR為法語,是〝黃金之頂峰〞的意思。
精工貴朵(SEIKOCREDOR)1979年更名為「CREDORSEIKO」,隔年更設計出沿用至今的皇冠Logo。時至今日,這個皇冠Logo代表了最高品質的認證,使用于貴朵各個表款上。
實際上還是為了定位區分打造的品牌,不過有著精工最嚴苛的制造工藝,全系不論石英還是機械都使用精工最頂的機芯,部分機芯與GS有重疊。可以說此品牌是非常小眾了,知道的人應該不多吧。因為國內只是在今年才遲遲在官方小程序上線預購,所以偷個懶吧,這里不展開講了。
3.關于J、P和K版的區別與許多世界諸多品牌一樣,精工也有跨國代工工廠,將大部分生產線放在中國與東南亞,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本土。從精工各個官網可以看到,所售賣的手表基本都會標上J、P、K等字母,以此來表示產地。
J版即日本原裝、P版即中國組裝、K版即海外組裝(組裝地過去是韓國,現為東南亞等國家),因為進口配件比成品稅率低得多,所以P、K版會比J版價格要稍微便宜一些。
K、P在歐美港臺等地最為常見,而XXXJ1編號卻往往只存在于簡體中文網站和國內專柜,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國內很大部分都迷信原裝,只有日本原產的才賣得掉。
而對應的P1或K1遍布全世界,其表面上刻印的不是標準的的MADEINJAPAN,而是只有一個單詞JAPAN。如果你在專柜看中J版的款式,基本都可以找到對應的P版或K版。
4.當前的重點技術雙向上鏈/魔術杠桿:
后來SEIKO在1959年開發出知名的「魔術杠桿」技術,直到今天都還是在現代制表史上的一個關鍵突破。這個巧妙的裝置利用自動盤的雙向轉動,不論是順時鐘或逆時鐘旋轉,都能產生能量,大大的提升發條能力傳輸效率和加速上鍊速度。而過往隸屬于SEIKO旗下的高級制表GRANDSEIKO,自1960年代推出以來,就以成就平凡中的偉大為設計理念,受到許多支持者的愛戴。同時SEIKO不斷研發的成果也開始有所收獲,幾經嘗試終于在1967年獲得瑞士紐沙特天文臺大賽的第二名成績,不僅洗刷過往成績不如意的歷史,SEIKO也因此在國際上聲名大噪,這些在天文臺競賽上的挑戰,不僅促使SEIKO的技術急速進化,也使SEIKO陸續研發了許多獨家技術,成為現在品牌開發新技術的基石。
5.SpringDrive:在機械表運動中,擒縱輪被叉瓦一次一次的擋住,然后釋放一個齒后再次被擋住,周而復始。這個過程實現了準確的分割發條傳過來的能量,分割時間的功能來自于擺輪的來回擺動,因為擺輪每擺一次,叉瓦會做相應的動作使擒縱輪跳過一個齒,這個結果直接的反映就是秒針的跳動。
我們看到的秒針不是很平滑的走過,原因就是擒縱系的運動不是平滑連續的,而是間斷的。
而SpringDrive主發條產生的機械能量,由系統運轉產生電能;由此電能激活石英晶體振蕩器,然后由連續流暢的電磁力制動調控滑動輪和指針的速度。滑動輪為單向轉動,從而避免了前后左右的擺動而產生的磨損;SpringDrive機芯整組機械的運動始終保持同一個方向,單向轉動解決了250年來傳統擒縱裝置易磨損的老問題。并使得擒縱系的運動變得平滑連續。
因此,精工稱SpringDrive是世界上唯一能真正體現時間流動的技術,確有一定道理。
優點:
長時間能量儲存:72小時;快速上鏈:比大多數傳統機械表的上鏈系統快30%;全新的魔術杠桿上鏈系統,由擺陀的軸承直接帶動,令上鏈更具效率。高精準度:計時誤差為±1秒/天。通常自動機械表每24小時誤差在-20~+30秒;天文臺認證的誤差標準是-4/+6秒;即使是石英表優等品每24小時誤差也可能有-0.5~+0.5秒,由此可見精度確實很高。掃描式滑順指針:SpringDrive機芯內所有運動都是向著同一個方向;指針平穩,寧靜,均衡地在表面上運動,是以指針移動來體現時間流動的機芯。6.KineticDirectDrive人動電能手動充電:Kinetic不同于標準石英機芯,它是精工特有的一類機芯名稱,它是能自身產生電力的。它采用佩戴者手臂的簡單運動來產生并儲存電能,從而使表運轉。標準石英表不能自身產生電力。
把一個微型的發電廠置入手表中。Kinetic機芯捕獲佩戴者手臂運動時產生的自然能量,然后放大、儲存、最終用于驅動計時裝置。這是微型化技術的勝利。Kinetic項目為精工帶來了50多項專利。
Kinetic系統的心臟部位位于轉子。這個直徑2.66毫米、厚0.4毫米的小東西(轉子,從技術角度來說,是一種釤鈷微型轉子),竟能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每分鐘轉動10,000至100,000次,比賽車引擎還快5倍。佩戴者的手臂運動使擺陀擺動。齒輪序列將能量傳給轉子,轉子轉動時即在線圈組件間產生電壓,于是產生電流。電能被儲存在另一個小部件ESU(ElectricalStorageUnit,儲電單元)中,需要時被釋放出來為表提供動力。ESU(儲電單元)中的電能在表未被佩戴時仍能供電。
充電***很簡單:只需輕輕適當來回搖動手表。當你搖動手表時,擺陀就會轉動,有時會發出輕微的響聲。當秒針開始每秒跳動一下時,手表便積聚了三小時的能量,此時即可調校并佩戴了。正常的手臂擺動就可使手表逐漸充滿電。如果經常佩戴,則無需充電,因為它會自動充電。
7.其他技術之前內容中已經提過精工的高端機械機芯和石英機芯技術了(年差機芯),都是業內頂尖,不過最好的技術都在GS和貴朵。
還有現在入門賣的最好的太陽能腕表,本質和西鐵城光動能基本一致,也是解決了續航焦慮的石英表,擁有石英表的所有優點并且耐用,不用換電池,對于復雜表盤設計也更加游刃有余,這是最推薦入門玩家入手的類型。
第三部分:關于一些經典款精工自身的產品線還是非常寬的,主打平價的東方雙獅(東方)和精工(Seiko),中高端的冠藍獅(GrandSeiko),和高端的終極大殺器貴朵(Credor),不過鑒于大部分人還是更關注精工本品牌,以下就先盤這個吧。
精工歷史上誕生了非常多的值得稱贊的設計,能成為經典的不一定會銷量高賣的好看,而且經典這個評價本身就不夠客觀,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以下內容比較主觀,新回答純手敲沒搬運,看完記得給個贊哦。
5號系列
精工是日系做機械表最成功的品牌,當前有一半的在售款式都是機械表,而5號系列又是入門機械,很多人入門精工,或者對于精工的印象就來源于此,多年發展已經有舊的5號款式淘汰,新的上位,經典好看的款式非常多。
SNK809
這塊是最入門的精工5號,推出很多年了,顏值非常能打,足以稱得上經典。有非常多的表友曬單,不過這款在國內沒有售,需要海淘。
還有:
SRP757J1
SRPB39J1
SRPA53J1
SRPA58J1
SRPB40J1
SRPA09J1
大合照
這幾款同樣經典,但同樣國內沒售了,海淘代購還可以買到,或者以下代替
5號運動系列
這個系列是所謂的新5號,也是目前5號家族當家花旦,價格每年都會上漲,各種聯名層出不窮,大同小異了,買聯名的都是真愛粉,好在這些都有售,好買。機芯全都是4r36,動力存儲41小時,自動上鏈,厚度13.38毫米,實用耐操質量好。
Prospex潛水這個系列是專門做潛水的,定位和售價普遍要比5號系列高點兒,有機械款也有太陽能款,而且普遍都具有200米防水性能,部分機械款跟一些5號用的同樣的4R36機芯,但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和防水標準,很多人聽說過的經典款比如鮑魚殼,罐頭之類的這個系列都有。
罐頭之所以被稱為“罐頭”,非常容易理解。從正面、側面看去,這款手表并沒有表耳,其外形是一個矮矮的圓筒,很像是魚罐頭。
SNE545P1白罐頭
NE537P1灰罐頭
SNE499可樂罐和改裝外圈
這幾塊都是入門的太陽能石英罐頭,尺寸46毫米,v157機芯滿電180天動力,200米防水,省心好用,每一塊都好看
下面這個是4r36機械款
SBBN015&SBBN039300米潛水罐頭
1000米罐頭
高達40周年***款SLA031J1
鮑魚
SBDX033
武士
Presage雞尾酒正裝商務系列,其實很多款式或許不那么商務,很多設計相似中又帶著不同的活潑,并不顯沉悶,雖然很多機芯用的并不高端,但架不住設計好看呀,而且機芯質量也很好,什么雪花盤,陶瓷盤都非常經典。
以上部分圖片用到其他表友分享內容,感謝。
如果你對腕表內容或者數碼設備感興趣,我還寫了其他優質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梭的石英表與精工、西鐵城、卡西歐的相比如何?
便宜有好貨?1000元內低價位手表推薦,硬核干貨
手表及品牌盤點分析,5000元內最全萬字干貨長文
2021年「雙十一」有什么智能手表值得推薦入手嗎?
2021年兩萬元手表怎么選?品牌技術大亂斗!萬字長文告訴你答案
2021年3萬元內手表怎么選?品牌技術大亂斗!干貨長文告訴你答案
2021年萬元內手表怎么選?品牌技術大亂斗!干貨長文告訴你答案
我是大表哥(科技鹽究員,可穿戴領域探索者),小手一動給個關注,期待下次更新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