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是家鄉特色小吃的風味,是母親灶頭所做家常菜的味道,是游子心里揮之不去的牽掛。晉朝張翰是蘇州人,在洛陽做官,因思念老家蘇州的莼菜羹和鱸魚膾而辭官歸家,留下了“莼鱸之思”的美名。我的鄉味是那一株高高的烏欖樹上所產的欖角清香。
據《開寶本草》《齊民要術》《圖經本草》等典籍記載,烏欖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烏欖是橄欖的一種,另一種橄欖是青色的,所以叫青欖。青欖是潮汕地區的特產,肉質清脆、果味甘醇,尤其以汕頭潮陽金灶出產的為佳,其價格可達上千元1公斤。烏欖大如紅棗,長約一寸,外表紫黑內里鮮紅,價格親民,如同默默耕耘的農民一樣樸實。烏欖多種植在丘陵地帶,三年有小收成,十年才有大收成。
我的家鄉是粵西山區,烏欖樹隨處可見,在我家屋后就有一棵,樹干筆直,有兩人合抱粗,高約十米,到了樹頂才開枝散葉。每年春季開花,先結果的烏欖向下,后結果的向上,到八九月才熟。
從放暑假的時候,我就眼巴巴地盼著摘烏欖、制欖角。到了九月底,家里的大人就用梯子加上長桿,將烏欖打落,我在樹底下奔忙著撿拾,一棵樹可以收獲幾十斤。據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在烏欖樹的樹干上挖寸許深的洞,將紅鹽放入,烏欖就會自動掉下來,有古詩“紛紛青子落紅鹽”為證。我沒有試過,雖然打烏欖時脖酸手痛,但也樂此不疲。
生的烏欖核大肉厚,生吃苦澀,需要用開水煮熟去盡澀味才可食用。母親將新鮮的烏欖泡在水里燒火加熱,用鍋鏟不停攪動,讓烏欖在熱水中浸燜,待欖肉變軟才撈起,我用針線橫著烏欖對絞,兩手輕拿果肉兩端,對著旋轉就可得到兩個帽子形狀的欖肉,然后將剩下的欖核拿去曬干。母親在欖肉中塞鹽腌制,放在陽光下曬干就做成美味可口的干欖角。
烏欖的用途很廣,曬干的欖核中有果仁,可以止血化痰,利水消腫。烏欖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烏欖根主治舒筋活絡,祛風去濕。
干欖角是上佳的烹飪佐料,母親常用來蒸五花肉。只見她拿一把欖角洗干凈捏碎,切幾片姜,加上些許醬油,和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均勻攪拌,水開后上鍋蒸20分鐘就大功告成。五花肉吸收了欖角的清香,肥而不膩;欖角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入口順滑,輕輕一咬便在舌尖上綻放出紫脂的清香,充滿著原鄉氣息,這是夏天里最清爽宜人的味道。因為家里人多,我常是幾塊肉加些欖角就可以將兩碗白飯一掃而光,正是“欖角送飯,鍋底刮爛”。欖角還可以佐送白粥,欖角咸香,剛好中和了白粥清寡,兩者是絕配。
上大學、工作后,我離開家鄉已有二十年,期間也少回家探親,但屋后的欖角樹卻時常進入我的夢里。人的味覺喜好是被母親的飯菜培養的,中年后我愈發懷念那停留在舌尖上的欖角清香,常常買回來學母親蒸五花肉、排骨和魚,百吃不厭。在飯桌上,我給小孩講自己小時候沒有零食偷吃欖角的趣事,引得她哈哈笑,總刨根問底問我烏欖的來由,逐漸喜歡上欖角的味道。我想,雖然她不成長在那小山村,但有一種鄉味停留在她的味蕾里,這縷鄉情就可以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