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稱為格里普斯戰爭的地球聯邦軍內戰,以0087年3月2日的青色諾亞事件為起點,最終以UC0088年2月22日,AEUG、泰坦斯和AXIS三方圍繞格里普斯殖民衛星炮的混戰為終點。短短一年的聯邦軍內戰盡管規模相比一年戰爭大大收斂,但是一線戰場的作戰烈度甚至遠在一年戰爭之上。
高強度交戰帶來了MS技術的瘋狂發展。一線的主力MS型號迅速更新換代到了第二世代MS為主。雙方精銳作戰力量中更是不乏各種第三代MS標準的可變機身影。而在這場內戰的戰場中,卻也不乏以各種形式繼承而來的上一場戰爭遺產。
尷尬的一年戰爭遺產作為一型產量異常龐大的量產機,RGM-79系列僅僅在UC0079年底就已經有了4000架規模的產量,而同期還有相同數量的機體正在流水線上。數量如此龐大的RGM-79機隊,即使經歷一年戰爭末期殘酷的交戰后依舊有大量幸存到了戰后。
數量龐大的RGM-79機隊型號異常繁雜,僅僅投入大批量生產A/B型就有前期生產批次和后期生產批次的細微區別。各個基地牽頭主導的改進型更是不計其數,而部件更是五花八門難以統一。而且,以戰后UC0080年代初期的標準來看,占據RGM-79機隊數量大頭的RGM-79A/B是急需汰換的老舊型號。即使高性能型號也需要進行進一步改進才能適應戰后需求。
幸存到戰后的RGM-79機隊規模相當龐大
最初地球聯邦軍考慮了一步到位式的換裝計劃,UC0081年10月開始的“地球聯邦軍再建計劃”提出了構建一定規模的MS部隊和持有MS使用能力的宇宙艦隊的總體思想。在這思想指導下,同步開啟了新銳的旗艦級MS開發的GP計劃、飛馬級強襲登陸艦的再設計,以及各種量產型MS的更新換代。RGM-79機隊預計會由全新的RGM-79C和高性能的RGM-79N型逐步替換。
然而實際執行中的阻力卻并不少。除了因為戰后重建連年削減的軍費外,另一個出乎意料的阻礙來自軍中死灰復燃的巨艦大炮主義。守舊派依舊在戰后主張建造巨艦大炮思路的大型戰艦。作為雙方經過激烈爭論后的妥協,一方繼續進行新型MS和相應載艦的開發,另一方建造超級戰艦的提案也獲得通過。最終結果便是伯明翰級戰列艦作為宇宙軍旗艦加入地球聯邦軍。而這一時期加入現役的薩拉米斯現代化改進型也倒退回了純炮擊型艦艇的水平。這些純炮擊艦擠占了戰后原本就有限的總軍費,對新型MS的換裝速度起了相當程度的干擾。
最終在UC0083年與吉翁軍殘黨的戰斗中,這一薩拉米斯級改進型“不負眾望”的重現了一周戰爭時期的景象,成了被吉翁軍殘黨MS單方面蹂躪的存在。
全長398米,寬171米的伯明翰級戰列艦搭載了大量MEGA粒子炮和防空炮火力,并配備了巨大的指揮室。然而其MS運用能力完全為零,艦橋后部的彈射甲板只是用于起飛逃生艇。作戰時完全依賴護航艦艇搭載的MS。作為經歷過一年戰爭初期慘痛教訓的地球聯邦軍,部分高級將領依舊如此頑固的堅持巨艦大炮主義思想簡直可以說是無可救藥的頑固。
同期加入現役的薩拉米斯改進型無疑也是開倒車設計。完全放棄了MS運用能力選擇大幅強化防空火力。
最終,號稱“史上最大宇宙戰艦”的伯明翰號在UC0083年4月正式完成,隨即在UC0083年11月10日的核襲擊中化為灰燼。而在這次核襲擊中,全新下線的RGM-79C和RGM-79N中也有相當部分隨參加閱艦式的載艦一起化為灰燼。后世稱為迪拉茲之亂的這次吉翁殘黨大規模襲擊不但給還在戰后重建中的地球圈帶來了新的動亂,更是讓剛剛開頭的聯邦軍再建計劃幾乎回到了起點。
如果說這次襲擊有什么“好處”的話,大概就是一悶棍敲醒了部分地球聯邦軍高官的巨艦大炮迷夢。之后服役的薩拉米斯改進型通過加長船體,增加了完整的MS維護和起飛用設備。再也沒有出現純炮擊艦艇這樣越改越回頭的設計。
經歷一年戰爭慘劇后,依舊頑固堅持巨艦大炮主義思想的大部分是以貴族血統軍官構成的守舊派。
閱艦式密集的艦隊被RX-78GP-02輕松突破,仿佛一年戰爭重現。
位于閱艦式編隊中央的伯明翰號被GP-02選作了核打擊的校準目標,最終在核火球中化為灰燼。
對閱艦式的襲擊幾乎讓地球聯邦軍再建計劃回到起點。除了大量新造艦艇損失外,隨飛馬級強襲登陸艦參閱的新型MS機隊也損失慘重。
迪拉茲之亂后,地球聯邦的財政勢必需要進一步向重建方面傾斜。考慮勢必更加拮據的軍費,地球聯邦軍不得不將精力放到了改進現成的各種舊式RGM-79上,隨后提出了初步的改進指標,即將主核融合爐功率提升到1500KW以上,并全面提升機體推力,傳感器性能等指標。
改進的主要目的是讓性能在一年戰爭末期已顯疲態的RGM-79系MS至少能夠適應之后的戰場環境。這樣戰時大量生產的RGM-79系MS能得到回收利用,不需要消耗過多資金就能獲得堪用的MS。最終改進設計的結果便是稱為GMII的RGM-79R。
RGM-79R為RGM-79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結果。
得益于MS產業的技術進步,改進后的RGM-79R得以搭載功率達到1518Kw級的主核融合爐。盡管這樣的功率在UC0080年代也不算什么多高指標,但至少算夠用水平的。而為了強化機動性能,除了在小腿部位追加額外推進器組外,更是使用了四主推進器背包。單就主核融合爐功率和機體推力兩項指標,RGM-79R已經超越了一年戰爭時期赫赫有名的RX-78-2。而傳感器性能指標也達到了UC0080年代的平均水平。
單就除裝甲防護外的性能指標而言,升級后的RGM-79R已經追平甚至超過了RX-78第一批次這樣的一年戰爭頂級機體。
RGM-79R通過追加額外推進器組以及使用四推進器背包的形式,使機體的推力指標達到了62000KG水平。考慮到RGM-79R的40.5噸空重相比RGM-79A/B還有所降低,其相比舊GM的性能提升相當明顯。
無論是四推進器背包還是小腿部分的輔助推進器,都是在之前的改進型號上經過驗證的設計。RGM-79R上采用的相關設計只是進行了順勢的部件升級。這對于盡可能縮短RGM-79R的研發時間并降低技術風險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除了機體本身的改進外,武器系統也獲得了升級。BOWA公司以次世代標準量產型光束步槍為目的研發的BR-S-85-C2光束步槍成為了RGM-79R的標準射擊武器。
作為一種優秀的通用中距離光束步槍,其擁有1.9MW級的輸出功率,追平了一年戰爭時期頂級的XBR-M-79光束步槍。而其同時擁有單次充能24發射擊次數與不錯的連射速度。完全打空到進行單發射擊間的充能時間縮短到了15秒,使其具備更高的戰術彈性。
BS-S-85-C2采用了模塊化設計,通過轉換部件能夠改裝為狙擊型號BR-S-85-L3。通過加長槍管結構,擁有不錯的射擊精度。
BR-S-85-C2光束步槍具備1.9MW的輸出功率以及24發的連續射擊次數。其性能可以說是BOWA公司在相關領域技術進步的最直接體現。整體性能相當平衡的該型步槍裝備了多個型號MS。
除了標準樣式外,有僅僅生產了十個批次左右的改進型BR-S-85-C2光束步槍。該型號的改進主要為使用E-Pack系統提供壓縮粒子。除了泰坦斯的測試部隊,沒有其他部隊的MS使用該型光束步槍的記錄。
與其說是新型號,RGM-79R部署部隊的形式更接近標準化的現代化升級套件。大部分RGM-79R是舊型RGM-79改裝R模組升級而來的。UC0084年,地球聯邦軍開始為RGM-79機隊進行近代化R模組改裝。除了產量最多的RGM-79A/B型,Titans測試部隊裝備了幾臺以RGM-79C為基礎改裝的RGM-79CR來評估R型升級模組在整個RGM-79機隊中的適應性。其中1臺RGM-79CR又在之后升級為RGM-79SR型,用于測試安裝的特制狙擊模組系統。而除了狙擊任務用的裝備外,RGM-79CR/SR還測試了除了狙擊用套件,T3部隊的RGM-79CR/SR還測試了包括240MM加農炮背包、高機動背包、側掛3聯裝導彈莢艙以及EWAC(EarlyWarningAndControl早期警戒管制)組件等一系列裝備。
這些測試證明RGM-79R或者說R型升級套件能夠兼容原有的RGM-79的各種改進型。只需要修改控制系統并追加相應裝備就能相當簡單的重現RGM-79的各種改進樣式。顯然對于擴展RGM-79R的作戰能力來說是個有利因素。
RGM-79R能通過簡單改裝重現RGM-79的各種改裝樣式。
RGM-79R在部署中作為現代化升級套件進行換裝部署。泰坦斯的測試部隊以RGM-79C為基礎進行了相應升級測試。其中部分RGM-79CR安裝了高精度狙擊鏡頭,升級為了RGM-79SR。其用于狙擊作戰的光束步槍為可拆卸槍管的XBR-L-84b步槍。
除了狙擊用套件,T3部隊的RGM-79CR/SR還測試了包括240MM加農炮背包、高機動背包、側掛3聯裝導彈莢艙以及EWAC(EarlyWarningAndControl早期警戒管制)組件等一系列裝備
這些部件以模塊化形式裝備到機體上。大部分部件都可以在RGM-79CR和RMS-106上互換使用。
這些改裝機完成R套件升級測試后留在測試部隊,并參與了一系列作戰行動。由于隸屬泰坦斯旗下,這些RGM-79CRSR型是武裝配備最為充裕的RGM-79R系機型。
如果以原型的RGM-79為基準評價RGM-79R的話,可以說確實是一型價廉物美的升級產品。通過標準化的升級套件,RGM-79系列的作戰性能順利跟上了MS技術的整體發展步伐,性能指標可圈可點。但是RGM-79R能做到的也僅此而已。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改裝的RGM-79R數量足以撐過聯邦財政拮據的時期,最終以過渡機形式迎接新量產機的全面服役。然而隨后爆發的聯邦軍內戰消耗了大量的MS,結果RGM-79R不得不以全新制造的形式生產了相當數量以補充損失。為了區別升級而來的機體和全新制造的機體,所有新造的GMII以UC0080年代中期開始的全新編號規則命名為RMS-179。最終RGM-79R/RMS-179的總產量達到了上萬架。這些RGM-79R/RMS-179之后服役了極其漫長的時間,直到UC0096年依舊能在達喀爾議會的守衛部隊以及各個地面基地中看見該機的身影。
RGM-79R/RMS-179在地球聯邦軍中服役了相當長時間。地面基地甚至直到UC0096年都還有該機在服役中。
改換陣營的加里波第除了對現有老舊機型進行升級外,地球聯邦軍月神二號基地在同期開發了RMS-117并配備在了以月神二號駐留部隊為中心的宇宙管轄部隊。而該型號的原型則是吉翁軍一年戰爭末期的未完成型號MS-17Galbaldyα。
這一型號最初是Zimmad在YMS-15競標失敗后痛定思痛的產物,重點是改變YMS-15過于偏科的設計,強化其射擊戰能力。而Zimmad能想到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融入MS-14相關設計,使其能夠使用光束步槍。簡單制造的測試機YMS-17初步達成了維持YMS-15格斗戰能力的同時達成了與射擊能力的平衡。如果一切順利,完善后的正式設計MS-17A有望在大戰終局完成開發。
然而軍方卻在此時要求Zeonic一起加入開發,理由是YMS-17的設計使用了Zeonic的MS-14相關的技術。這一詭異的要求很顯然是Zeonic插手后的結果,目的在于在MS-17這一看上去相當有前景的項目中插上一腳。最終一支來自Zeonic的技術小組加入了項目共同開發。
兩家公司在幾乎已經勢成水火,Zeonic會提出加入Zimmad的項目是相當意外的情況。
如果說最初Zimmad對于MS-17項目的目標其實是一架具備良好射擊戰能力的YMS-15的話,Zeonic的技術人員加入開發顯然對整個項目研究方向起了相當程度的干擾。最終完成的MS-17A成了一架Zimmad和Zeonic雙方技術的縫合產物。
如典型MS-1***格頭部因為采用了Zimmad風格的多軌道傳感器軌道而變得異常高聳。依舊維持了YMS-15特征的軀干部位采用了接近后期型MS-14的駕駛艙門設計。整體采用了立場馬達驅動技術的該機,四肢卻是擁有典型MS-14特征的設計。其能夠使用MS-14使用的M-16光束步槍,而配套的盾牌則酷似縮小后的MS-14盾牌。
在Zeonic的攪和下,MS-14A成了Zimmad和Zeonic雙方技術的縫合產物。
除了最初提出的平衡格斗戰與射擊戰能力的設想,雙方設計人員試圖讓該機在宇宙戰中具備超越MS-14A的機動力同時,在陸戰戰場也能具備超過MS-09的作戰能力。然而雙方設計人員“合作”或者說互相拆臺的結果導致MS-17A的測試結果事與愿違。MS-17A項目的演示在吉翁軍方視察人員“在陸地上比MS-14更差,在宇宙中比MS-09更差”的揶揄下草草收場。最終該機只是在大戰結束前在培曾基地進行了小規模生產。
作為對現有技術條件的妥協,MS-17項目最終選擇了更為現實的宇宙專用設計。除了裝甲設計進行進一步優化外,頭部傳感器也修改為了更為緊湊的單軌道加頭頂傳感器設計。整體設計更為回歸Zimmad最初的設想。然而編號MS-17B的宇宙專用型號直到一年戰爭結束也未能完成全部測試。尚未完成的MS-17B樣機在大戰結束前一周匆匆撤往了AXIS要塞。留下的資料則在戰后被地球聯邦軍接收。
大戰結束前,MS-17相關資料撤往了AXIS要塞。剩余部分戰后被地球聯邦軍接收。
阻礙YMS-15和MS-17系列的開發生產除了并未完善的設計外,其采用的立場馬達驅動系統對于普遍采用流體脈沖驅動MS的吉翁軍是需要從頭來過的生產維護體系。這對于大戰末期的吉翁軍顯然是難以接受的條件。然而對于地球聯邦軍來說,其MS幾乎全部采用立場馬達驅動體系。同樣采用立場馬達技術的吉翁系MS,在融入自己的MS生產體系時有著天然優勢。MS-17這一采用立場馬達技術的高性能MS自然成為地球聯邦軍技術人員研究的重點。
在分析了接收的資料后,聯邦軍的技術人員除了嘗試導入了新技術提升性能外,同時進行再設計以使該機適應地球聯邦軍的需求。在設計中除了精簡優化了推進器設計外,同時將裝甲材料更換為了更輕的鈦陶瓷復合材料。最終MS-17B設計以RMS-117的編號,在地球聯邦軍的月神二號基地重生了。
RMS-117是月神2號基地的研發人員以MS-17B為基礎進行再設計的結果。
由于采用了輕量化的鈦陶瓷復合材料,整機重量相比最初的設計更為輕巧,空重僅36噸出頭。配合該機1507kw的核融合爐以及63200kg級的推力,機動性能表現不但超過同期服役的各種量產機,在老練的駕駛員駕駛下甚至能和部分UC0080年代的新銳機一較高低。相應代價則是RMS-117因為輕量化設計而導致的防護能力偏低。聯邦軍技術人員最終選擇這樣的技術方案,某種意義上也是出于對現實需求權衡后的結果。在各種光束武器已經普及的UC0080年代,舊設計MS即使堆砌裝甲厚度也很難對機體防護性能提升有多少實際貢獻。還不如寄希望機體的通過更高靈活性來提升生存性。
不過,由于需要導入全周天顯示和線性座椅技術,駕駛艙不得不移動到左胸,左胸裝甲兼顧駕駛艙門。這導致駕駛艙無法兼顧其他量產機常見的整體彈射式的逃生艙,對于駕駛員安全性是相當不利的影響,這顯然是基于舊設計基礎帶來的限制。
左胸裝甲兼顧駕駛艙門。這導致駕駛艙無法安裝其他量產機常見的整體彈射式的功能。對于駕駛員安全性而言是相當不利的影響。
在光束武器普及的UC0080年代,舊設計MS很難簡單通過加厚裝甲獲得更好生存性。還不如寄希望輕裝設計獲得更好靈活性來間接提升生存性。
駕駛艙部分是變化最大的部分,導入了全新全周天顯示技術和線性座椅技術。由于空間問題,駕駛艙位置移動到了胸口左側。
RMS-117的作戰武器除了兩柄搭載于肩部的光束軍刀和頭頂的信號彈發射器外沒有任何固定武裝,配置的武裝全部都是選擇式以追求最大泛用性。盡管代價就是該機論火力上限明顯要遜色于UC0080年代中后期服役的新銳機型。
除了瞄準裝置有部分修改外,RMS-117使用的光束步槍外形和MS-14配備的M-16光束步槍幾乎一模一樣,而實際的性能參數也相差無幾。握柄結構采用了通用設計,同期服役的其他聯邦軍標準MS能夠無障礙使用該步槍。而作為對本體防護性能的某種補充,RMS-117的專用護盾采用了內置伸縮設計的特殊版本。除了像普通手持式護盾一般承受傷害外,構成護盾的兩塊裝甲板能夠通過滑軌結構收縮為面積更小但是厚度更高的樣式以抵抗更強攻擊。除了護盾功能外,盾牌內側搭載了兩發導彈作為輔助武器。
盾牌內側搭載了兩枚小型導彈可以作為奇襲武器使用。
RMS-117的兩柄光束軍刀收納在肩部以便于MS抽取。
頭部搭載了信號彈發射器,以便于小隊長機在高濃度米諾夫斯基粒子散布環境中的指揮。
RMS-117的光束步槍和MS-14采用的M-16光束步槍幾乎相同。顯然是月神二號基地采用了現成的吉翁系生產線的結果。
盡管就外觀而言,除了觀瞄系統外該步槍和M-16幾乎一致。不過其供能及控制接口已經修改為了聯邦軍MS的通用樣式。因此其他采用聯邦軍標準的機型能夠無障礙的使用該步槍。
RMS-117的護盾采用了可伸縮的設計,必要時可以通過重疊兩塊裝甲來抵御更強攻擊。
作為一型優點突出,但是問題也同樣突出的MS,該機直到UC0086年一直活躍在一線量產機位置。這證明地球聯邦軍研發部門對MS-17B原設計的修改相當成功。作為堪比同期全新量產機水平的作品,泰坦斯自然對其有相當興趣。RMS-117是泰坦斯測試部隊最初的幾臺測試機之一。
RMS-117是泰坦斯測試部隊最初的幾架測試機之一。
除了進行基礎測試外,T3部隊所屬的RMS-117還進行了高機動化改造。出于不對機體本身進行劇烈改造的前提,RMS-117的高機動化改造選擇采用外掛式的高機動組件。本體修改僅有腿部的散熱結構。而最終的結果可以說非常令人滿意。
附加組件主要由胸前的姿勢調整平衡翼組件和背部的助推器莢艙組成。在格納倉中時,前后的組件都可以折疊收納。內部藏有動力爐的推進器組件可以大幅提升機體的加速性能。該機的推進模組對于同部隊的TR-1項目的強化測試起了相當程度的推進作用。
翼狀推進器和胸口結構一樣可以折疊以減少在機庫中整備時的空間需求。
RMS-117的高機動化改造通過附加裝備形式實現。
全機除了少量推進器和腿部散熱改造外,機體本身基本沒有大的修改。
胸前的姿勢調整平衡翼組件前段設有噴嘴,可已在MS機動中發揮作用。整個組件都可以折疊以節約空間。
推進莢艙采用了翼狀設計,相比在T3部隊試驗中的盾牌式推進器而言,整個結構更為緊湊。推進器兩側的掛載點可以安裝其他武器系統。包括同樣在T3部隊測試中的盾牌推進器技術。
該強化組件按設計能夠用于其他RMS-117的改裝,不過在輕量化的RMS-117上安裝大推力的強化組件會導致MS成為控制困難的烈馬,并不適合所有情況。而且駕駛高機動改進型的RMS-117測試駕駛員在之后叛逃AEUG,T3部隊失去了該機。在這多種原因影響下。這一高機動改進型并未推廣到現役的RMS-117機隊。而T3部隊原本預定由RMS-117進行的試驗改由RX-121二號機進行。
T3部隊駕駛RMS-117高機動型的駕駛員叛逃到了AEUG。T3部隊失去了RMS-117高機動型。預定由該機進行的測試轉而由RX-121二號機進行。
多種因素影響下,RMS-117的高機動改進組件并未裝備其他RMS-117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