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從延安遷至西柏坡,再從西柏坡移居北京城,有一文一武兩套班子始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左右。
前者是新華社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門,后者是指揮全軍作戰的軍委作戰部門。
他們就是***口中的“筆桿子、槍桿子”,毛主席幽默地說:這叫做“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毛主席在演講中
在***主席這里,筆桿子與槍桿子一樣重要,不分伯仲。
與中國歷史上大多數開國皇帝大不一樣,新中國開國領袖***指揮千軍萬馬,自己卻不曾開過一槍;
他一手創建了人民軍隊、親手締造了人民共和國,自己卻堅決不當“大元帥”。
***不止一次對人說過,從握筆桿子到指揮槍桿子是他無奈的選擇。
“我本來的理想是想做個教員或做個記者。”
然而,為了拯救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被迫“逼上梁山”,最終拿起了槍桿子。
不過,***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桿子!
君不見,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
***那種灑脫、那種豪邁,溢于字表,穿透紙背,只有***這樣的偉人才會有這等氣派。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個文章的國度,文章大家迭出不窮。
漢有司馬,唐有韓柳,宋有東坡,清有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競秀。
放眼近代,***的文章無疑是一座巍峨的、不可逾越的高峰。
讓我們看看***的文章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
首先,***的文章氣勢磅礴,讀來令人酣暢淋漓。
一篇文章的氣勢如何,看似外在表現,實質上是作者內在氣質的外放。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倘若沒有文章之外的“內功”,作者不可能僅僅憑借“妙筆生花”就能夠寫出一篇震撼人心的大文章。
古今文章大家或為純粹的文人,或為政治家。
前者往往“文情勝于理”,后者往往“文理勝于情”。
幾乎沒有哪個文章大家會像***這樣“文理皆修、文理皆備”。
因此,你能在***的文章里感受到風云際會、群雄逐鹿,體味字里行間透露的來的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勢。
讓我們看看毛主席以下幾段文字,領略一下他筆尖下的磅礴氣勢。
當年,***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寫道: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什么是革命?如何進行革命?
當時,年輕的中國***正在摸索革命的道路,這是***在那個年代發出的振聾發聵之聲。
抗日戰爭時期,當許多人對抗日前途苦悶、動搖時,***在《論持久戰》中明白無誤地指出: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在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上,***慷慨激昂道: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以勝利者的姿態、時代巨人的口吻,道出了中國***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言語中透露出無比的自信、自豪!
***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文章大家有這樣的氣勢!
要問***“氣從何來”?
那是因為***有堅定的信念,有全身心社會實踐的積累,因而有底氣、有膽氣,更有思想。
第二,***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從小便愛讀書,從孔夫子、梁啟超到馬克思、拿破侖,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到《西游記》、《聊齋志異》、《紅樓夢》,***讀書“多多益善”,涉獵甚廣。
但是,***絕對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
他對中國的典籍爛熟于心,他在文章里引經據典,卻從不僅僅為了“據典”而“引經”。
為了讓他的受眾懂得自己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大量引用了中國人普遍熟悉的典故,甚至包括民間傳說。
特別是,***通過中國化、通俗化的大量實踐,讓中國人民理解了原本“深奧”、讀起來感覺“生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這是***的真“功夫”、大本事,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樣。
比如:
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了司馬遷的原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接下來,***筆鋒一轉,道出了這篇文章的主旨: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在***的筆下,司馬遷的這句話有了新的含義,人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這句話也因此流傳更廣。
眾所周知,革命戰爭年代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我黨、我軍的大部分干部戰士沒有什么文化。
***卻用自己的方式,讓他們理解并接受了他的思想。
在***看來,《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文學作品可以是哲學教材,也可以是軍事教材。
孫悟空一會兒被他比作智慧的化身,一會兒比作狡猾的敵人。
最后,***告訴大家:再狡猾的敵人也跑不出人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
許多老八路、新四軍老戰士都還記得當年我軍的“三大法寶”:
唐僧的堅定不移,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孫悟空的靈活機動。
試想一下,如此重大的命題,這樣嚴肅的話題,***就這樣輕輕松松地說了出來。
因此,大家愛聽***作報告,大家不會在會場打瞌睡,不會交頭接耳開“小會”。
也就在這個時候,大家非常自然地理解、接受并記住了***的觀點、想法或者要求。
是可謂“潤物細無聲”。
***
第三,有的時候,***的文章充滿辛辣的諷刺,也有的時候,他的文章輕松、活潑,風趣、幽默。
比如,遼沈戰役時,***在一篇文章里寫道:
“蔣介石三至沈陽,救錦州,救長春,救廖兵團,并且決定了所謂“總退卻”。”
“他看著失錦州,他看著失長春,現在他又看著廖兵團覆滅。”
“總之一條規則,蔣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恥事業的滅亡。
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不良現象,***也沒有“筆下留情。”
比如,他諷刺黨八股“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他怒斥有些人“一當官就擺架子,官話連篇,就是不會說別人聽得懂的話。”
透過紙面,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席對敵人的辛辣諷刺、對不良傾向的深惡痛疾。
再來說說***的幽默。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在講到文化的重要性時說:
“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是朱(朱德)總司令的,一支是魯(魯迅)總司令的”。
這篇講話稿在正式發表時改為“拿槍的軍隊”和“文化的軍隊”。
就是用這樣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大家知道了“文化”的分量。
尖銳的諷刺,***總能夠抓住對方的痛點,嬉笑怒罵,譏諷調侃,直擊要害;
輕松的幽默,***總是抓住事物的特點,三言兩語,讓你永志難忘。
***把“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他善于講人民聽得懂的話,討厭“官話、套話、廢話”,批評一些人“不會講人話。”
***
什么叫“俗”?
什么叫“雅”?
有些人把老百姓的大白話叫作“俗”,把文縐縐的“官話”叫作“雅”。
在他們眼里,“俗”與“雅”似乎“水火不容”,它們之間完全是對立、相互矛盾的關系。
然而,***卻打破了這個定律。
對“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這樣的謬論,***在詩中怒喝“不須放X?!”。
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說:
“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這是“大俗”,也是“大雅”。
“俗”在切中要害,且人人聽得懂,想得明白;
“雅”字言之有理,且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有許多“頭銜”,但是,他首先是個滿腹詩書、通古曉今的大文人。
寫詩、寫詞、寫賦、作對,***樣樣精通,幾乎所有人都不懷疑他有“雅”的一面。
***同時又是一個從鄉間成長起來的革命家,他始終愿意與老百姓在一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為了融入到老百姓之中去,早在紅軍時期,***就提倡“學習工農的語言,與工農交朋友。”
因此,你在他的文章里面可以看到清雅的“唐詩宋詞”,也能看到農民常說的大白話。
他不止一次對干部們說:“講話就是要讓別人聽得懂,否則都是廢話、空話。”
比如:“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一起走這一條路。”
整句話沒有任何華麗的修飾,“走到一起來了”、“一起走這一條路”,這些都是典型的老百姓語言。
誦讀這樣的句子,你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似乎就在你的對面,正在與你推心置腹,促膝交談。
而在另外一個場景,***的文章又典雅、嚴謹,字字句句都精雕細琢,經得起人們的推敲琢磨。
比如:“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還有一句聞名遐邇的名言: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事實上,除了天、地、人,***還有一個斗爭對象,那就是“文風”。
早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就領導發起了對“黨八股”的口誅筆伐。
他給“黨八股”列了八大罪狀,批評它是不良黨風的最后一個“防空洞”。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批閱文章時寫道:
“我們漸漸機關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語言多了……”
***對這個現象非常反感,他曾經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親自寫文章,不要秘書代勞。
他批評那些空洞的官樣文字:
“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若玄冰之凍。”
“哪一年稍稍動一點,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
終其一生,***與“黨八股”斗爭了一輩子。
他不止一次批評一些干部“打官腔,擺官架子,好像已經不知道怎么樣說人話了……”
***周恩來
在大力倡導“轉變文風”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研讀一下毛主席的文章。
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營養,學會“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基本功。
須知:
當年打天下,***靠的是槍桿子和筆桿子;
如今守江山,我們依然要一手拿槍,一手拿筆。
槍桿子、筆桿子,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