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戶是駐村工作隊的家常便飯和基本功,更是駐村工作隊了解群眾真實情況和實際需求的主要途徑。入戶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在蟬聯(lián)往復(fù)的入戶過程中要堅決杜絕麻痹思想,更不能“一入了之”,要堅持“眼到”“口到”“心到”,達到對村情民情如數(shù)家珍的效果。
入戶要“眼到”,以“明察秋毫”式的觀察洞悉群眾生活條件。入戶不是走馬觀花、逢場作秀,要帶著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看,要拿著“放大鏡”去找問題,于細微處見真章,要通過“四看四查”,熟悉掌握群眾真實生產(chǎn)生活基礎(chǔ)條件。一看居住條件,查住房是否符合國家居住標準;二看飲水條件,查水質(zhì)是否達到飲用水標準;三看衣食條件,查基本生活是否滿足“兩不愁”要求;四看環(huán)境衛(wèi)生,查庭前院落是否干凈整潔。
入戶要“口到”,以“家長里短”式的問候關(guān)心群眾衣食冷暖。入戶要接地氣、聚人氣,要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與群眾同坐長板凳、同喝大碗茶,與群眾“面對面”“心談心”,用群眾聽得懂的方言同群眾嘮“家長里短”,同群眾解釋政策法規(guī)。要把自己當做群眾的“鄰居”,主動問身體情況,了解醫(yī)療保障水平;把自己當做群眾的“朋友”,主動問子女教育,了解教育保障水平;把自己當做群眾的“親戚”,主動問就業(yè)狀況,了解家庭收入水平;把自己當做群眾的“家人”,主動問心里訴求,了解群眾實際需求。
入戶要“心到”,以“對癥下藥”式的措施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入戶的目的在于為實施幫扶提供依據(jù),如果只是“一入了之”,對看到和聽到的問題不管不顧,那就無異于給群眾建造了一個“烏托邦”,這是對群眾的極不負責。入戶絕不能只是刮一陣風、走一個過場,入戶后要奮力寫好“后半篇文章”,針對入戶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逐一綜合分析研判、逐一制定幫扶措施、逐一建檔跟蹤管理,要真抓實干,杜絕浮于表面,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氣魄,把群眾反映的難點和痛點問題落細、落小、落實,讓群眾感受到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變化。
火紅鄉(xiāng):鄧林忠
編輯: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