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告,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名詞,偶爾你可能在新聞中聽到某位領導人去世的消息,簡單來說,訃告是死者所屬單位組織的治喪委員會或者家屬向其親友、同事、社會公眾報告某人去世的消息。訃告要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之前發出,以便讓死者的親友及時做好必要的安排和準備,如準備花圈、挽聯等。現代社會,各種媒體、網絡十分發達,死者家屬想要向外傳遞信息非常便捷,但如果是在以車、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訃告該怎樣通知到各位親友呢?
《儀禮·士喪禮》關于報喪有這樣一句話:“護喪者使人訃于有司及戚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通訊還不發達的古代一般就是派人告知親友。江南地區風俗,報喪者一般不是死者的直系親屬,而是由關系稍遠的同族人擔任。報喪人手挽黃布傘一柄,傘頭向下,報喪時一般不進對方家門,只在門口告知對方即可離開;接報者也不留客,說幾句慰問詞后就送別報喪人。當報喪人走后,有的接報人還會在家門口摔破一個碗,講究“歲歲平安”。畢竟在當時看來,喪事是兇事,報喪者為“喪門星”,老百姓們通過摔碎一個碗來消除喪門之災。不過現在倒沒了這個講究,不然看到報紙上那一頁的訃告,家里的碗恐怕有些不夠摔啊!
平常百姓家里有人去世會派人通知周圍親友。那如果是皇帝或者是官員遇到這種事情會怎么樣呢?當遇到皇帝駕崩或者皇后殯天,會由朝廷發布公文告知百姓,舉國皆哀,這被稱為“國哀”,國哀的日期由朝廷規定,短則數月,長者逾年,期間禁止民間婚嫁和一切娛樂性活動,如果違反,那可能就是藐視皇權的大罪了。而如果是官員的父母去世,這名官員就必須辭官回家守喪,這被稱作“丁憂”或“丁艱”,古代講究“忠孝治天下”,孝道是君王對臣子品質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丁憂的時間是二十七個月,即官吏在接到父親的死訊需辭官守制,以二十七個月為服滿,如果在此期間不幸又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則需再延長二十七個月。不過,到了現代,治喪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說一下現代社會一般訃告的具體格式:標題寫"訃告"二字,或冠以逝者名字"×××訃告",字體應大于正文。宜用楷、隸書體;正文要寫明逝者的姓名、身份、民族、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點、終年歲數以及逝者的生平,這個主要寫其生前的重要事跡。當然,相關圖片、視頻等也可以;接著要寫上吊唁、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最后署明發訃告的個人、團體名稱及發訃告的時間。
訃告???
家父***老大人因患疾病搶救無效,不幸于****年**月**日上(下)午**時**分與世長辭,享年**歲。家父不幸逝世,不孝兒女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深切悼念!承慈命定于**月**日早上**時**分舉行追悼大會,**時**分發殤,扶桑安晉!???
哀致此訃???
愚孝長子:***媳:***???
次子:***媳:***??
長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