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走吧***約攝影師行俠軍卒
說起映山紅,人們的第一聯想大都會是紅軍,因為這是深深烙在中國人民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革命歷史。
多少中華優秀兒女為了民族解放、為了新中國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杜鵑花,開遍了漫山遍野,開遍了祖國大地,也永遠盛開在人們的心間……
杜鵑,又名映山紅、山石榴,落葉灌木。
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
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又因花冠鮮紅色,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世界各公園中均有栽培。
中國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花為省花,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
1985年5月,杜鵑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六。
自唐宋以來,詩人,詞人皆多題詠。
美麗的杜鵑花始終閃爍于山野,妝點于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
自唐宋詩人白居易、杜牧、蘇東坡、辛棄疾,至明清楊升庵、康熙帝都有贊譽杜鵑花的佳作。
大詩人李白見杜鵑花想起家鄉的杜鵑鳥,觸景生情,懷念家鄉,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關于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后隱居修道,死了以后化為子規鳥(有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
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
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說起杜鵑花,不得不說《映山紅》。
由陸柱國作詞,傅庚辰譜曲,歌曲發行于1974年10月1日,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
當時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那優美的旋律、哀宛的曲調,配上送紅軍、想紅軍、盼紅軍的動情歌詞,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柔美細膩、悅耳動聽的旋律向人們詮釋了對紅軍英雄的無限熱愛與不舍之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
正如歌詞寫的“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的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
每一句歌詞都有一個“盼”字,這個盼字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急切盼望的心情。
無數的人愿意用各種屬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演繹著這首經典歌曲,它會一直陪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鼓舞著我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向紅歌致敬,向經典致敬,向紅軍英雄致敬。
杜鵑花語:愛的快樂、鴻運高照、奔放、清白、忠誠、思鄉。
杜鵑花語:繁榮吉祥,堅韌樂觀,事業興旺。
《草花譜》有云:“映山紅若生滿山頂,其年豐穩,人競采之。”
對于白色的杜鵑,則認為清麗脫俗,男女之間相互贈送,更顯得高雅。
對于紅白相間的杜鵑,則含義更為深沉,表示:希望與你融合無間,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西方對杜鵑也有特殊的愛好。
他們認為杜鵑花開得茂盛,是“鴻運高照,生意興隆”的好兆頭,特別是全紅的杜鵑更是如此。
你喜歡杜鵑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