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婦搏虎
負隅頑抗
《孟子·盡心章句下》
【原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今譯】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心情沉重地對孟子說:“老師,眼下齊國正鬧饑荒,人們都快餓死了,這個國家的百姓都認為先生您將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邑糧倉賑濟災民,救濟貧困百姓,恐怕您大概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棠:在今山東省即墨市南八十里,當時那里有齊國儲藏糧食的倉廩)。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等于是第二個馮婦了。晉國有一個叫馮婦的人,善長與虎格斗擒拿老虎,后來他變成了紳士范兒十足的有修養的善人。
“行善后,馮婦不再打老虎了。有一次,他又駕車到野外去,碰見有許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
“老虎被逼到山坳中,老虎背靠著山角,面向眾人(負隅頑抗),沒有敢人走近它,大家都不敢過去捉它。
“就在這時,馮婦的馬車剛好經過這,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眾人就快步地上前去迎接。
“馮婦聽說有老虎就一邊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一邊走下車來,上前打虎。
“大伙兒都很高興,眾人都十分興奮,可是那些紳士范兒的士人們聽到了這回事兒后卻嘲笑他妄恃老本、不自量力。”
(說,有一個東甌國,那里的人把“火”叫做“虎”,他們把“火”和“虎”相混淆。
東甌國的國內沒有磚瓦,房屋一般都是用竹子和木頭制成的,房頂都是用茅草蓋的,因此常常有火災發生,東甌國的人都為此吃過苦頭。
有個住在海邊的商人到晉國做生意的時候,聽說了晉國善于打虎的馮婦的事,并且聽說馮婦所在的地方就不會有虎患。
這個商人來到東甌國做生意的時候,就把馮婦的事告訴了東甌國君。
東甌國君聽了大喜,就拿出十匹馬、兩塊白玉、十匹文錦,令商人作為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
馮婦到來,東甌國君親自乘車到國門外迎接他,空出車子的左位,虛位熱情相迎,同車回來,下榻國內高級***,作為上賓招待。
第二天,集市中起火,國中人跑來告訴馮婦,馮馮捋袖伸臂,跟國中人出了***,尋找了半天老虎的蹤跡,也沒有看見任何虎的蹤影。
火勢蔓延逼近宮殿和店鋪,國中人簇擁著馮馮奔向大火,馮婦稀里糊涂地就被火燒死了。
于是那個引薦馮婦的商人因為欺君被判罪,而馮婦至死還沒有認識清楚這是怎么回事。)
【賞析】
就東甌國君來說,他為了解決國內問題不惜花費重金來引進人才,并且禮賢下士,值得稱贊。但他在沒有辨別出真假前,便盲目引進人才,出事后還將罪責歸于商人。
就商人來說,東甌國多火災,商人想為國人做點好事,然而卻錯把打虎能手當成救火能人,以至于釀成慘劇,最后馮婦被當作替罪羊,至死還蒙在鼓里,實屬可悲。
孟子以“馮婦的故事”為喻,告訴弟子陳臻,自己并非救濟天下蒼生的主角兒,賑災本來就是一個國君職責之內的事,是不該重復提醒的,表示自己不會再勸齊王賑災,也不想因此命喪黃泉,引人深思。
本則寓言“再作馮婦”又作“馮婦搏虎”,為重操舊業,重新從事過去的職業或工作,?又干起了老本行的典故。takeonariskyanddifficultjobagain.
后來“負隅頑抗”表示頑固抗拒到底的成語,“嵎”又作“隅”,山彎,引申為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后用“負隅頑抗”比喻依仗險要地勢,或某種條件,守住險阻strategicposition,頑固抵抗desperatelystubborn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