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中國浙江省寧紹平原,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紹興市上虞區,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
余姚自古人杰地靈,是姚江學派的發祥地,也是虞世南、王守仁、黃宗羲、蔣夢麟、余秋雨、沈君山等人的故鄉。余姚文化屬吳越文化,余姚人屬***系,使用吳語。余姚河姆渡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6月,余姚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中文名稱
余姚市
外文名稱
YuyaoCity
別名
姚城、姚江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浙江省寧波市
下轄地區
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
***駐地
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
***區號
0574
郵政區碼
315400
地理位置
寧波市西北部
面積
1501平方公里
人口
83.5萬(戶籍人口)
方言
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余姚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通濟橋,舜江樓,河姆渡遺址,四明山,天下玉苑,丹山赤水
機場
寧波櫟社國際機場
火車站
余姚站,余姚北站(余慈站)
車牌代碼
浙B
行政代碼
330281
戲曲
姚劇
市樹
廣玉蘭
市花
杜鵑花
市果
楊梅
旅游景點
龍泉山
龍泉山在城區西隅,濱姚江。余姚古為淺海,山系淺海小島,因名嶼山,一名靈緒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晉時改為龍泉山。周圍千余米,海拔67.4米。
龍泉古剎
龍泉古剎位于山東部。建于晉咸康二年(336),為浙東古剎。以后屢毀屢建。至元始祖元貞二年(1295)重建有3閣5院,3亭1寺,占山之一半。明代,為學者、名宦薈集之所。王陽明曾二次講學于寺之中天閣。清***戰爭時,英侵略者在道光二十一年秋占寧波,派艦艇掠余姚燒寺。光緒元年(1876)重建,規模小于元代。建國后,文革期間,殿宇移作他用,佛像蕩然無存。1990年重修整理?,F已恢復舊貌,重放光彩。
中天閣
中天閣原為龍泉寺中一部分,五代時建。取意于唐朝詩人方干《登龍山絕頂》詩中:“中天氣爽近是河一句”。明王陽明兩次講學于此。嘉靖間立陽明牌位祀之,曰新建伯祠,東建海日祠祀文成父尚書王華,二祠統稱曰二王祠。萬歷間,以冠帶袍笏塑像。陽陰臉青,以門人徐愛、錢德洪配親。清乾隆間設龍山書院。1954年迄今借作“梨洲文獻館”。
勝歸山摩崖石刻
勝歸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龜山。晉劉牢之戰勝孫恩屯兵于此,改名勝歸山,又稱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間胡宗憲任縣令,出公羨銀贖民山地,禁止開山采石,樹木成蔭,于是漸成形勝之地。以后胡宗憲任浙江總督,勝倭寇歸飲在山下,立有勝歸山碑,呂本撰管見,書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楊珂摹丹入山,鐫刻胡公巖三字,實其遺跡。后又在巖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國時已改為觀音像,后又湮滅。解放前后,東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個,依山勢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位于余姚城東北十里的安山橋北,與慈溪市交界處。原名陳山,為漢嚴光隱居與墓葬之地。宋乾道間,史浩知紹興府事命縣令蔡憲于嚴光墓下建客星庵,立嚴子陵墓道??托氢直厝擞菟屏紩?。嘉定時于山巔建高節書院,明洪武時湮廢。墓有題石曰漢嚴光墓,明正德時立石鐫曰:“漢徵士嚴公墓”。墓以上有高風亭。清鄭仕詩云:“姚邑東偏聳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客星山又為“漢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豐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泠印社專辟“漢三老石室”收存。
黃宗羲墓道
黃宗羲墓道位于陸埠鎮十五岙村化安山,墓蓋瓦如人字,呈圓弧山墻狀。墓前設石桌、石凳。墓內無棺,遺體安置石床上,以期速朽。東南與忠端公墓兩相對照。墓碣為四明(寧波)萬經隸書。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齡撰墓志銘。后神道碑等湮滅。1956年省公布為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革中遭破壞。1981年修復,1995年修建墓道,兩旁植梅花百株,并建有龍虎草堂。
四明湖位于梁弄鎮西北,系人工水庫,有八字橋山、玉兔島、野貓灣、丁山等5島。島上植楊梅,湖中魚蝦捕撈量100多萬斤。湖南畔獅子山頂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書”。現四明湖以玉兔島為中心,開發成為四明湖度假村,由香港張宇先生投資。
余姚四巖窗位于華山鄉大俞山巔。系一長方形懸崖。腰部列四洞穴,巖高30余米,長約60米,如四個窗戶。唐劉長卿詩云:“蒼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巖下深谷有清泉碧潭,旁有屏風巖,上刻“四明山心”。
余姚蘆山禪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鎮姚江之北,蘆山北麓。西鄰河姆渡遺址,交通便捷。寺創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時賜額“蘆山普光院”,隆盛一時,為文人學士游覽探勝之地,陸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詠之作,流傳后世。以后屢圮屢建。現存建筑多為光緒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國。建國后,60年代,寧波、舟山等地僧眾徙居于此。1992年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