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重慶師范大學1978屆校友馬志明曾是一名炊事員,他的數學之路是從借來的一包數學書開始的。有意思的是,煮飯的技藝頗佳,這也讓這位學者引以為豪。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走近這位有趣的數學家——
馬志明,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1948年生于四川成都,籍貫為山西交城;1978年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概率論與隨機分析領域相關工作。曾獲包括Max-Planck研究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省身數學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在內的若干獎項。曾擔任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國際數學聯盟執委會委員(2003-2006)、副主席(2007-2010)。曾任中國數學會第八屆理事長(2000-2003),第十屆理事長(2008-2011),中國概率統計學會理事長(2011-2014)。
1968年,高中畢業生馬志明跟同齡人一起,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到四川省渡口市(如今的攀枝花市)當了一名炊事員。他回憶起過去的歲月時說:"100多人的大鍋飯,我做得很好。"
當年的炊事員成為數學家是個意外,馬志明談不上"特別喜歡數學"。他在成都四中(如今的石室中學)讀書時,對物理、化學、數學都很喜歡。他記得很清楚,讀高中時,班上頗有幾位比他更喜愛數學的同學,以至于后來當他成為數學家時,老同學中有人感嘆"看不出來"。
馬志明至今感念,帶自己走上這條道路的,是從同學家里背來的一包數學書。書是從他的中學同學方平的母親張芳那里得到的,馬志明喊她"方媽媽"。當年,張老師的書架上堆滿了數學書,張老師對他說:"你要什么書,就拿什么書。"于是,他離開時背了一書包數學書。他回憶道:"當時如果拿到的不是數學書,人生也許就會不同。"
馬志明從一本"容易看懂"又"費點勁"的書開始了自學,"越學越高興",逐漸嘗到了自學的樂趣,也不斷增加了對數學的興趣。后來,他當上了伙食團長。再后來,他做了倉庫保管員。
做倉庫保管員要干重體力活兒,特別是卸貨時要扛很重的包裝。但馬志明卻為轉換工種而感到高興,因為在不卸貨時,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習心愛的數學了。那時,他深深地沉浸在數學的學習和研究中。
1975年,27歲的馬志明終于如愿以償,成了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系的學員。
之后幾十年,馬志明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績。如研究狄氏型與馬氏過程的對應關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人合作建立了擬正則狄氏型與右連續馬氏過程一一對應的新框架。與Rockner合寫的英文專著已成為該領域基本文獻。在Malliavin算法方面,他與合作者證明了Wiener空間的容度與所選取的可測范數無關。還在奇異位勢理論、費曼積分、薛定鍔方程的概率解、隨機線性泛函的積分表現、無處Radon光滑測度等方面獲得多項研究成果。
2002年,中國首次承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馬志明當選為國際數學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2006年,他又當選為國際數學聯盟副主席,這是中國數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位。
2013年10月,在一次學術報告中,馬志明提到,"讓一切變得簡潔,就是數學的美。"他認為,數學研究如果不能為社會提供支持,那么成就只能是曇花一現,而讓他覺得自豪的是,即使是純數學研究,也可以在金融等實際應用領域發揮影響力,這一點就可以證明數學的獨特和強大。
報告上,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學好數學時,馬志明指出,"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興趣,同學們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鉆研,當你解出一道數學問題時,你就會感到興奮和愉悅,從而就能自然而然地對數學產生興趣。"對于青年教師提出的如何做好教學和科研時,他指出,"青年教師首先是要教好書,然后要關注某學科前沿動向并通過研究來反哺教學。"
2018年4月,在一次講座中,馬志明談到,數學是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工具,為所有學科提供***理念,現實問題、人類的好奇心、對美的追求都推動著數學的發展。
"求實求真,清白做人",這是馬志明的座右銘,同時他也在切身踐行著這句話。相信在未來,他會繼續做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社會、為祖國貢獻力量。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重慶師范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自:重慶師范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學部、攀枝花廣播電視臺、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