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孫臏和龐涓同出一門,曾一起學(xué)習(xí)兵法。后來二人下山后各奔東西,龐涓找到了當(dāng)時驍勇善戰(zhàn)的魏國做將軍,孫臏云游四方。龐涓知道自己所學(xué)技能不如孫臏,便想方設(shè)法利誘孫臏來到了魏國,龐涓利用卑鄙手段將孫臏兩個髕骨取掉,使其成為殘廢之人。有一天,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買通獄卒,以受刑罪人身份與他暗中相見,說動了齊國使者,偷偷地坐在使者車?yán)锘氐搅她R國。田忌將他舉薦給齊威王后,齊威王得知孫臏的才能后,封他為軍師,田忌為大將出兵援救趙國。
田忌準(zhǔn)備親自率軍出征攻打趙國,可是孫臏說:“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意思是說:化解兩方斗毆,不能用拳腳將他們打開,更不能手扶持一方幫著打,只能因勢利導(dǎo),趁虛而入,這樣就能將緊張形勢化解。)。現(xiàn)在兩國打的正酣,精兵銳卒傾巢而出。想必城中只剩下那老弱病殘,你何不直搗黃龍,襲擊國都,占據(jù)交通要道,魏軍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馳援魏國國都,這樣就可以一石二鳥,既化解趙國之圍,又給魏國一個教訓(xùn)。”田忌按照孫臏的打法,果然魏軍急忙還師救援國內(nèi),在桂陵與齊國軍隊發(fā)生激戰(zhàn),最終魏軍敗北。這就是桂陵之戰(zhàn)也是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十二年后,魏國派大將龐涓出兵攻打韓國。韓國自知不敵,趕快派了使者來到齊國請求救援。齊國在議論是否出兵時,孫臏的意見是:“等到魏國和韓國打到兩敗俱傷時,我軍再奮力一擊,這樣既出師有名,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guān)系,又可以趁魏軍疲憊,一舉端掉,可謂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齊威王拍手叫好。就這樣,在韓國五次大敗于魏國時,齊國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出師救援韓國,孫臏用的還是老***,“直搗黃龍”,打他老巢(人都說吃一塹長一智,這龐涓也真是--------)。龐涓得到消息后,急忙放棄韓國,回師國內(nèi)。魏國傾巢而出,派太子申為將軍,抵御齊國軍隊。孫臏知道魏國軍士驍勇善戰(zhàn),也不能硬碰硬,要揚長避短。《孫武兵法》中說“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于是便命令齊國軍隊第一天修造十萬個灶臺做飯,第二天就減少五萬個灶臺,第三天再減少兩萬個灶臺(增兵減灶成語就是這么來的),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龐涓一看,齊國軍隊每天都有人逃跑,三天已經(jīng)跑了一半,于是丟掉步兵,親率輕兵精銳追擊齊軍。孫臏早就估計龐涓會追擊到馬陵。于是在馬陵狹窄的道路上設(shè)下萬名優(yōu)秀射手伏兵,并把一棵大樹刮掉樹皮,在樹干上書寫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
果然,龐涓在夜里趕到那棵樹下,隱約看到樹上有字,便令人舉火照看,齊軍一看有亮光,便箭如雨下的射了出來,一時間魏軍大亂,潰不成軍。龐涓自知此次無法活著出去,便拔劍自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
自我感想:1、師出同門而自相殘殺,可見當(dāng)時的就業(yè)壓力有多大;
2、龐涓雖然精通兵法但實際使用方面不能融會貫通,始終孫臏略勝一籌;
3、孫臏善于抓住人性弱點,因勢利導(dǎo),順勢而為;
4、龐涓好大喜功,盲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