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底什么是過年呢,過年到底過的是什么呢?
以下是百度詞條給出的解釋,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這種解釋可以說是相當全面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匆匆忙忙地回家,匆匆忙忙地辦年貨,又匆匆忙忙地走親訪友,最后發現自己過了個寂寞,最后還可能會抱怨,這年過的怎么沒感覺,為什么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呢。
網絡精選
在此,我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過年。所謂過年,并不是指僅僅指除夕夜或者初一,而應該是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用一年的付出換取收貨,從而獲得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滿足感。這個時間段呢,一般認為是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
而我們的法定假期比較有意思,從除夕開始到初六結束,這與傳統的過年有較大的時間差,按照這個來執行對很多人來說,就相當于年味被人為的減去一半,我想這也是許多人呼吁年假改革的主要原因吧,當然呼吁可以繼續,但法定假日不會有太大變化。
過年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過年意味著收貨、團聚、放松......。平時辛苦點也無所謂,到了過年時間就是自己的,會有一種解放的感覺。
網絡精選
但是當你好不容易請完假回家的時候,發現車票買不到,發現高速堵到懷疑人生,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了這些無意義的事上面,最終一路艱辛的回到家了,但你的心理滿足感被減去了一部分。
網絡精選
相信對很多人而言,年前的時間是嚴重不足的,到家后本想著放松放松呢,可不得不收拾家里的東西,置辦年貨,此時心理上的滿足感有減去了一部分。
本想著過年跟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學聚聚呢,結果是有的不回家,有的沒時間,大家都在忙,等湊夠一桌的時候,發現大家都變了,再也說不出自己的心里話了,此時心理的滿足感又減去了一部分。
而我們每年都期待的年終大餐“春節聯歡晚會”呢,舞臺是越來越漂亮了,但能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滿足感次次一年不如一年了。
網絡精選
本來走親戚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有點畏懼了,走親戚開始變成應付了,我們心理滿足感又一次被減去了一部分。而當我們還在應付走親戚的時候,又有一件煩惱的事來了,該考慮什么時候出發了,因為假期基本快用完了。
那么我們生理上的滿足感呢,主要是吃的滿足感。很多人都有點開始害怕了,平時什么吃的都不缺,而過年又集中天天吃葷的,害怕變胖了,所以生理上的滿足感基本不存在了。
我們匆匆忙忙過了一個年,心理和生理上的沒有帶來滿足感,更多的時候負重感,所以就這個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或許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不要把希望都集中在過年的這段時間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