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曾言,他和李安導演都屬于老黃牛,這是講創作態度。
電影技法,一位在“道”的層面花心思,一位在“術”的層面下功夫。
電影貢獻,一位屬于劈碎“東亞病夫”的開山斧,一位屬于在“敵人”地盤豎旗幟的領頭羊。都很偉大。
藝術成就,李安導演走得更遠。
當火燃燒起來的時候,李安導演選擇給這把火潑涼水,來檢驗火上炙烤的東西是否穩固。國師則在給這把火添磚加瓦、火上澆油,有時候還會給這把火做好燈罩打上光。
這是本質區別。
好惡更喜歡李安導演。
比較《英雄》和《臥虎藏龍》后,會把論述的焦點集中在李安導演為什么好。
而非國師為什么差。國師的差也只是和歷史級的大師比。他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放肆狂奔,已經抵達后無來者的孤芳自賞層次。
華語電影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少不了張藝謀。
《英雄》《英雄》出眾的美術、強對比的大色塊、精準宏大的場面調度是國師功力的體現,08奧運氣勢最為鼎盛。無論內核還是形式,都做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坐實了國師稱謂。別人能不能做奧運會總導演是一回事,敢不敢做、能不能做好是另一回事。國師做了,做好了。
聊聊電影的主題。
《武林外傳》里大嘴師傅有言:“不殺,就是和平”。以“天下太平”收束故事沒有問題,戰爭是人類負擔不起的奢侈。人類從無數次戰爭中學到的教訓是,非必要不戰爭。
那哪里錯了?
錯在了“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的痛苦相比,就不再是痛苦。”太投機。王朔曾言:“是人都會投機,只有投的漂亮不漂亮的區別。”08年奧運是漂亮的,英雄不漂亮。
何以有此結論?
錯位感。
《英雄》的前半段,觀眾代入的是刺客,積累的情緒是和主角一往無前,一同赴死,等的是無名的一擊必殺。但大敵當前,無名選擇了倒轉劍刃自我屠戮,拿劍柄象征性捅了秦王一下。
這是對觀眾情緒的挑釁和背叛。傳遞的信息是:我能殺你卻不殺。這不是顧大局,這是偷懶。是無名三年練劍卻不知道為什么練,肉體很勤奮,思維在偷懶。
歷史更迭幾十年,只有一次機會。長空殘劍等人的自愿死亡,謀取的是七步必殺的一線可能。機會就這一次。放棄了?
代表“我們”去殺的是你,代表“我們”不殺的也是你。這沒有關系,只是電影嘛。但,最嚴重的錯誤,憑什么連我的痛苦你也一起代表了?還用“為天下”這樣的偉光正理由?
已經在用藝術解構歷史,不妨大膽一些。21世紀了,一個更加進步的文化環境,一個現代思想武裝過的頭腦所做的歷史反思。在較為安全的電影表達里,非但沒有做“失去***”的勇敢嘗試,還無情冷漠地抹除了人性:一個人的痛苦,和天下的痛苦相比,便不再是痛苦?
這種看似在乎所有人,實則誰都不在乎的空話極度傷人且站不住腳。換言之,國師在最該花功夫的地方,偷懶了。
所有生命都很珍貴。
每個人的痛苦,對個人而言都像大山一樣沉重。無論時代在不在乎,個人的情緒體驗都是珍貴的。不能用如此傲慢的態度代表所有人,并且說,你的痛苦不算什么。
這是英雄最失敗的點。面對歷史已成定局的素材,手里握著一群憑空捏造的人物,不殺的理由應該更值得深思,更不容易推翻。
刺客是工具,怎樣讓工具獲得人性。讓人性面對龐大的“宮殿”不會被萬箭齊發淹沒,依然擲地有聲,要比說個人的痛苦不算什么更值得深思。
天下人的痛苦,是由個人的痛苦聚攏而成的。
《臥虎藏龍》反觀《臥虎藏龍》。
故事的落點,停在了玉嬌龍身上,一種《末路狂花》式的自由決絕。這就顯得《英雄》里無名在秦王暴政和天下和平之間的搖擺,還不如一位女子干脆痛快。
誰小人,誰英雄?
李安在武打層面的處理像他本人一樣溫和,感官***不強烈。輕功這種理想化的技能在《臥虎藏龍》里都是寫實的,所以這部電影重意境。作為小說改編的電影,李安的“無原則”反而助力良多。“毀掉原著拍一部好電影”還是“忠于原著拍一部爛片。”顯然他選擇了前者。
李安導演說:“碧眼狐貍只能算個小壞蛋。我就想讓玉嬌龍權充反派,一個陽奉陰違的叛逆少女。”
文本互為對照的俞秀蓮,作為行走江湖的女俠,內在反而很服從,只要李慕白愿意和她遠走天涯,她愿意放棄一切。甚至不及周迅《龍門飛甲》里塑造的凌雁秋獨立、自由、灑脫。
李慕白的情緒像賭徒,不求贏,藏匿著嚴重的自毀傾向。與之相比,英雄里的無名單調了許多。無名是勤奮的刺客,三年來不曾有一刻懈怠的自律和國師的自律異曲同工,注重了形式,沒有認真思索為什么要練劍,為什么要殺秦王。空洞的自我感動。
殺與不殺的判斷是殘劍灌輸的。無名內在的思索讓李連杰剛正的氣質掩蓋得一絲不剩。但做出決斷的是梁朝偉飾演的殘劍。這是英雄錯位的第二點。
電影里的錯位,現實里也有巧合。李慕白的角色原本屬于李連杰,沒能成行,換了周潤發。李安導演說:若是李連杰來,就會把故事的側重點放在俞秀蓮和玉嬌龍身上。來的是周潤發,于是李安將故事的文本曖昧化,形成多人的感情糾葛。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羅小虎四人中,只有羅小虎是自由的,敢愛敢恨,其余三人頗多糾結。
陷入愛情的人會做選擇,而選擇會顯出來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但我開頭就講了,李安的著力點只有一位——玉嬌龍。她的反叛,她內心的搖擺,投射了所有人的欲望。
以羅小虎為例:我一定要成為你的男人,讓你的爸爸媽媽看得起我。這不是愛,這是自私。通過別人的肯定獲得自我肯定。這是媚俗,這是討好,這是成功學,但唯獨不是愛。
悲哀的是,成功學里的橋段,他允諾玉嬌龍的未來也沒有實現。沒有功成名就,沒有風光迎娶,他的所作所為和出場時沒有區別:劫財和搶婚禮是同一種驅動力。羅小虎依然是一只尚未成長的小虎,而玉嬌龍的心早已有了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李慕白的劍意是“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編劇王蕙玲取自《老子》,比李安原本選用的《莊子》“庖丁解牛”更為寬闊玄妙。庖丁解牛像西方思維,太寫實。中華文化里的陰陽和道法需要更加虛浮的表達,是為意境——一種能感受到但是說不出來的東西。
于是竹林那場戲,多了些情欲糾纏的意味。此處顯出李安導演用人識人的本領,周潤發豪氣干云的形象,被他用的柔腸百轉。王蕙玲更是直言,周潤發的眼睛來演就夠了。“同一個眼神,可以看敵人也可以看情人。”
周潤發是屠龍刀,李安當倚天劍用了。
《臥虎藏龍》的特點:武打不爽文戲“拖”。因為李安對大俠的理解和其他人不同。明明武俠是一場夢,為什么能夠調動所有華人的情緒?背后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所謂大俠沒有內勁,打起架來爭勇斗狠,拽得二五八萬的,這是真正的強大還是外強中干?這是用外在的堅硬隱藏內在的懦弱?
人和國家都一樣,最強大的部分,應該凸顯在對弱者的態度上。從這一點看,李安用周潤發的方式沒有問題。反而讓周潤發更加應對自如,用電影里的臺詞講“更舒展了”。
而且,其他人只是陪襯。周潤發、楊紫瓊、張震全是陪襯。
內核是——玉嬌龍。章子怡是為電影而生的女演員。
出身富貴的玉嬌龍,比野蠻生長的江湖人更不易馴服。“說不清她的動力是什么,說不清她努力掙脫的是什么。”《臥虎藏龍》和《鋼鐵俠3》一樣,剖析的是大俠的心理困境。李慕白到死都沒有找到的出口,李安讓玉嬌龍找到了。
?
很多人覺得玉嬌龍是絕望自殺,我反倒覺得玉嬌龍是羽化飛升。
玉嬌龍的“縱身一躍”和《末路狂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不是妥協,是一種反抗,是一種選擇,是對自己真誠。這種無因的反抗,就是在困頓的武俠世界里,可以決生死的自由。
這種自由,西方叫存在主義,我們叫“不茍活”。能同時兼顧存在主義和道教文化的,還能在人物處理上如此狠辣決絕,也就李安了。
《少年pi》原本想一筆代過的,但又覺得太不認真。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解讀足夠多,足夠好了。不知道我還能貢獻什么有用的觀點。感受就是狠,太狠。把宗教拆了,把親人朋友都吃了,只為表達三個字:
別絕望。
聊聊柴靜和李安的對談吧。
柴:一個冒險的故事不就夠了嗎?
李:對,可是那就是不夠好。
柴:這個電影讓你發現了自己的什么呢?
李:心里面還是有那頭老虎。
這就是李安和國師產生本質區別的根源。
李安和張藝謀都能找到心里的老虎。李安會去試探,會去釋放,會看看這頭老虎釋放出來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后看看這個后果怎么樣才能約束或者是用遺忘的方式處理?還是用平和的告別?
而國師對心里的猛虎所做的選擇,和大部分中國家長一樣:
回去。別搗亂。
兩種幻想的破滅《色戒》和《冰風暴》一起說。
《色戒》冒犯了中國人的情感,《冰風暴》冒犯了美國人的記憶。1973年,一個無聊壓抑的中產階級家庭,一個道德混亂、意志消沉、精神渙散的“美國”。六十年代末的熱情,在七十年代初通通偃旗息鼓。
《色戒》是我要說的第三個錯位:觀眾情感錯位。
拋卻對三場床戲的獵奇心理,能看出這部電影深意的觀眾,在意識上也無法共情。因為李安拍的不是建造,拍的是廢墟。在民國那個表面浮華的廢墟上,沒有理想主義盛放的土壤。
于是《冰風暴》和《色戒》分別講述了中美兩國春秋大夢的共同覆滅。
李安真的狠。這就是屬于他的命運。因為學貫中西,但又對哪一方都不依附,或者說哪一方都不愿意對他完全接納。所以一直才能擁有局外人的清醒和勇敢。
對待中國會大膽言說,學生氣的“運動”是經不起推敲的,用更邪惡的拯救方式,去拯救一個早已被邪惡浸染的靈魂,得來的會是自取滅亡的結果。
對待美國會大膽言說,你們的狂妄和性解放只不過是可笑的借口。你們在記憶上,相比較直面不堪,更愿意選擇遺忘。那你們宣揚的強大,就是本質上就是一場虛榮帶來的狂歡。一旦外界“越戰、水門事件、石油危機”給你們的虛榮和浮躁施加一丁點壓力,你們就會顯露出混亂、自私和冷漠來。
費心構建的家庭和愛,也不過是個一戳就破的紙老虎。
《中場休息》這是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也是李安的中場休息。如果沒有對新技術的興趣和嘗試,李安不會拍這部電影。一次技術領域的突破,一個輕巧簡單的故事。一次沉浸感的嘗試,這部電影的全部就是這些。
故事內核更加簡單,中國的網民對這一套非常熟悉。反諷。
作為英雄歸來的士兵,對浮華的和平產生了不適。
我們保護的,就是這樣一群玩意兒?我們回戰場吧,那里才是家。
美國你真棒,李安你真狠。
李安的下半場表演還沒開始。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期待《馬尼拉之戰》!!!!!!!!!
《飲食男女》中國式家庭關系的解構。
這是每個重視家庭關系的中國人需要解讀的必修課。那些暴露出來的不和,那些心照不宣的隱秘,那些為了秩序做出的犧牲。
飲食男女欲存焉?我一只單身狗,解讀不了也沒有必要解讀。
十年內再看。
結語李安和張藝謀都能體會傳統文化里壓抑人性的東西。
張藝謀選擇的是順勢而為,讓壓抑的更壓抑、讓沉默的更沉默、讓犧牲的繼續犧牲。
李安選擇的是擊碎。張藝謀一直在捕捉外部世界的變化,李安一直在往人性深處走。奇妙的是,向里走的人,反而找到了出口。
李安說:人生就是這樣,當你想要相信什么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已經在變化了。如果說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變化,只有變化是可以相信的。所以,人只能靠自己,活著一定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
國師已到古稀之年,李安導演也很老了。這幾年礙于身份,他顯得更憔悴,更無所依憑。但他們依然在學習和探索,作為晚輩,能表達的只有敬意。
紅塵舊事,都付笑談中。
兩座大山就在這里。
登不登看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