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早早地擱在街頭牌坊高挑的檐角上,亮得刺眼。大把大把的陽光,毫不吝嗇地撒在三尺高臺上,明晃晃的臺央,跪了一位女子。
她著囚服,雙手縛于后背,一個“斬”字頭懸,她叫竇娥,從近兩千年的斑斕光影里走來。
作為當時生活在封建底層的婦女,在“一仗下,一道血,一層皮”里含冤而逝。
她臨死之前曾發(fā)下3條毒誓,在她死后這3條毒誓全部應驗。
真也悲兮嘆兮。
01、竇娥之冤竇娥小字云端,楚州人士,家境貧寒,在她3歲的時候,其母親便過世了,自此與父親相依為命。
在與父親生活到7歲時,由于竇父要進京趕考,不得不將其允諾給蔡婆婆收養(yǎng)。自此竇娥成為童養(yǎng)媳,嫁給蔡婆婆的兒子,改名竇娥。
7歲后,竇娥便一直與蔡婆婆生活在一起,與其朝夕相處。
7歲到17歲,十年的朝夕相處與養(yǎng)育之恩,道一聲蔡婆婆是其養(yǎng)母都不為過。
17歲嫁給蔡婆婆兒子后,竇娥恪守三從四德,遵守“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
奈何與丈夫成親后,好景不長,才與其夫相守兩年,其丈夫不幸亡化,自此竇娥與蔡婆婆均成了寡婦。
古代喪夫的女子,由于十分重視貞潔,通常都不會改嫁,而是選擇守寡。
魯迅先生曾在《我之節(jié)烈觀》里提到,在古代社會里,男子常常把女子當做物品,物品自然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更為甚者,“寡婦門前是非多”,有學者對竇娥的冤屈進行社會因素的分析,認為根深蒂固的節(jié)烈觀念是這樁悲劇的導火線之一。
事情還是在竇娥與蔡婆婆這兩位寡婦身上。
先講蔡婆婆:
有個名叫賽盧醫(yī)的,欠了蔡婆婆二十兩銀子,他家住在山陽縣的南門外。
蔡婆婆上門去要債的時候,被這個利欲熏心的賽盧醫(yī)騙到了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為了不還這二十兩銀子,他對蔡婆婆伸出了魔爪。
就在蔡婆婆痛苦喘息之際,不成想正好有人路過救了她。這位救命恩人正好是父子倆,是一對鰥夫(喪妻之人)。
那對父子中,兒子叫張驢兒(雖然都說小兒賤名好養(yǎng)活,但是在戲文里被關漢卿起這么一個名字,創(chuàng)作者的愛憎可見一斑),張驢兒認識了蔡婆婆,也了解了她家的情況。
張驢兒心計一動,要挾蔡婆婆道:“我知道你婆媳二人都沒有丈夫,不如我們父子二人上門,結成秦晉之好?!?/p>
蔡婆婆一開始自是不肯,誰知那張驢兒竟然威脅她:“你若不同意,我也勒死你?!?/p>
蔡婆婆害怕了,只得將張孛老、張驢兒父子帶回家中,準備贍養(yǎng)。
講到這里,有個疑問,蔡婆婆究竟招沒招張孛老做接腳(老伴)?
按照現代中國的人情世故和法律條文,無論是竇娥嫁給了張驢兒,還是蔡婆婆嫁給了張孛老,竇娥都稱呼其為“公公”。
但在竇娥那個年代,遵從“既嫁從夫”,即她丈夫的父親才是她公公,而在古名家本中,蔡婆婆在兒子死后,才改嫁給張孛老。
因此研究者認為兒子死后改嫁并不能讓張孛老成為竇娥的“公公”,
上面的倫理罪的分析理解起來有些費腦,需要一定的參考文獻為依據,但并不影響對此文的理解。
言歸正傳,接著講竇娥被冤枉的過程。
故事講到蔡婆婆不得已答應張驢兒的提議,暫且把張孛老、張驢兒父子接回家中。
再講竇娥:
回到家的蔡婆婆問竇娥是否愿意再嫁給張驢兒,竇娥在面對婆婆說親張驢兒時,卻道“梳著個霜雪般白鬢,怎將這云霞般錦帕丟……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到中年萬事休”,竇娥說的這些話顯然有了生氣的意思。
雖說對蔡婆婆十分孝順,但是婆婆六十還說改嫁,與竇娥心中一直的貞潔信仰相違背,她不想也不愿聽婆婆的嫁給張驢兒,因而頂撞了她。
雖然話已至此,但在婆婆臥床不起后,竇娥卻仍然端湯伺候。
話說那天張驢兒父子救了蔡婆婆后,回到蔡婆婆家中,二人總逼著蔡婆婆促成張驢兒與竇娥事成。
蔡婆婆心中苦悶與膽怯交織,竟一病不起,這下給張驢兒父子二人帶來可乘之機,越發(fā)囂張的張驢兒逼迫竇娥不成,為了達成目的,想出了一條毒計。
這日蔡婆婆精神稍微好點了,想吃一碗新鮮的羊肚湯,張驢兒一聽,心想只要這老太婆一死,這竇娥就是自己的了。于是,他獻殷勤地端來一碗羊肚湯。
奶白的湯汁里,濃郁的香氣從這碗熱氣騰騰的汁里飛出來,拉長了人的鼻子,讓人忽略了那混合在湯汁里無色無味的毒藥。
蔡婆婆手里端著這碗加了毒藥的羊湯,正想喝的時候,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只得叫竇娥把這湯端走。
正巧,張孛老也就是張驢兒的父親進來了,他聞著香氣,饞了,接過湯碗,一口氣將羊湯喝了個底朝天。
此時問題來了,只見張孛老感覺腹內絞痛,隨即七竅流血倒地身亡了。
躲在暗處的張驢兒一見,干脆將計就計,冤枉是竇娥毒死了張孛老,并威脅她:“如果打官司,你與俺父償命,如果你做了我老婆,我可以當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
竇娥一聽,大義凜然地拒絕道:“從來烈女都不侍二夫,我竇娥豈是罔顧倫理道德,貪圖享樂之輩分,你休想讓我嫁與你!”
張驢兒一聽,更加憤怒,媳婦娶不成,爹豈不是白死。于是他便一紙訴狀,把竇娥告到了衙門里,說她藥死了自己的公公。
山陽縣縣令卻是個辦事糊涂的,他升堂,對竇娥“三推六問”、“吊拷繃扒”,竇娥一個弱女子,當然是抵死不從。
張驢兒既撕破了臉,越發(fā)囂張,他賄賂縣令一筆銀錢,又給縣太爺出了個主意。
既然竇娥不認,何不將她婆婆審一審,竇娥又是個孝順的……如此種種,何愁不能真相大白的一天。
要說張驢兒這破賴貨出的餿主意,真真害苦了竇娥。
大堂上,縣令不理旁邊的竇娥如何跪地哀求,也不管六十歲老叟的蔡婆婆身體如何虛弱,驚堂木“啪”的一響,就要對蔡婆婆行刑。
嚯,這一板子下去,婆母豈不命不保了。情急之中,竇娥只得跪地開脫婆母,將所有罪過都攬在自己身上。
這一攬可了不得:有人認罪畫供結案,這樁命案自然有了人命頂替,縣令暗暗竊喜,竟不再深究,以“藥死公公”之罪,判以斬刑。
02、刑臺三樁誓愿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果報應之說自來有之,元曲大家關漢卿筆下的主人公竇娥,被冠以豐富的想象,大膽地夸張,設計出了發(fā)下三條毒誓全部應驗的情節(jié),進而渲染出濃烈的悲劇氣氛。
那么,竇娥冤三條毒誓是什么呢?
竇娥被判了死刑,行刑這天,郎朗日頭高懸,竇娥臨死前叮囑婆婆:“此后遇著冬時年節(jié),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漿水飯,倒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p>
蔡婆婆聽罷,連連點頭,哪有不應之理。
講到這里,竇娥知道自己將要死了,為何在臨死前反復叮囑婆婆要祭奠她呢?可能有這么三點:
一是因為她對婆婆有強烈的不舍和掛念,自從7歲便與婆婆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自然有了感情維系,與竇娥來說,母親早早去世,父親下落不明,丈夫死去,婆婆是自己在世的唯一親人了。
二是竇娥安排這些身后事,是為了讓婆婆在今后有所寄托,因為竇娥死去后,只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了,她怕這個對她有養(yǎng)育之恩的老叟從此后有了輕生之念。
三是以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白發(fā)人祭奠黑發(fā)人,來渲染更加悲劇的氣氛,更加突出當時社會無公道而言的一面。
就在婆媳兩人抱頭痛哭,依依不舍之時,有差役強行把蔡婆婆拉走,吉時已到,準備行刑。
竇娥站立,不禁更加悲憤交加,她將自己不幸的命運,化作三樁誓愿:
一愿“血濺白綾”,我死后,血只濺在八尺旗桿掛著的白布上,半滴都不會撒在地面,四周的百姓都會看見。
二愿“六月飛雪”,就像戰(zhàn)國的鄒衍遭受誣陷后,在五月天里突然有霜降。我竇娥認為自己的冤屈比那人還要大,六月天里必然有大雪,將我的身體掩埋。
三愿“大旱三年”,只因你等貪官污吏心不正,百姓有冤無處申,如今災難輪到山陽縣。豈不聞,東海孝服冤死旱三年。
回顧竇娥的一生,自小母親離世,父親又奔勞于仕途,多年無音信,嫁了個丈夫卻只得相守了兩年光景。
之后守寡又遭潑皮戲耍、陷害,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她自嘆命苦,卻又寄希望于命運。
“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信老天爺、信生辰八字、信來世今生、信因果報應。
故事講到這里,作者關漢卿借用了萇弘冤屈而化碧玉、鄒衍冤屈而降飛霜、周青冤屈而旱三年這幾個歷史故事和傳說,并將其集中起來表現竇娥的千古奇冤。
從而使得竇娥的反抗精神具有了超現實、超自然的巨大力量。
有研究學者對關漢卿的《竇娥冤》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對竇娥善良、忠貞的悲劇命運刻畫,折射了官吏的昏聵,又用三條毒誓:血濺白綾、六月飛雪、大旱三年的一一應驗,是層層深入地表現竇娥的反抗力量。
第一層,通過直接渲染法,現場周圍百姓觀看,眾目睽睽之下,只見竇娥的鮮血隨著白晃晃的刀刃噴濺而出,直射白練,斑斑血痕,會給予現場人以強烈的感官***。
第二層,通過氣氛烘托法,隨著竇娥尸體的倒下,在炎炎六月里,一場漫天飛揚的大雪竟然從天而降,覆蓋在竇娥的尸體之上,用極端反常的自然現象暗示社會的黑暗。
第三層,通過懸念牽心法,現場人們目睹了前兩樁毒誓的應驗,自然而然地會對竇娥第三樁誓愿能否實現而牽腸掛肚、耿耿于懷。
由于前兩個誓愿已經真真切切實現了,人們對竇娥悲劇命運的同情轉化為相信竇娥的冤屈,以及對竇娥以毒誓復仇的迫切期待。
荊州果然三年不下雨!而這引起了上位者的注意!
03、“竇娥”伸冤上位者便是竇娥的父親,竇天章。
竇父自從離開竇娥,一路到京師,考取功名,因為廉能清正,節(jié)操剛毅,任命為兩淮提邢肅政廉訪使之職,有任意調查囚卷,監(jiān)察貪官污吏的權力。
這日,他來到淮南荊州地界,納悶荊州為何三年不雨,為此,特意在州廳多待了一晚。
這晚,正翻看囚卷宗,卻發(fā)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竇父原本將“竇娥藥死公公”案卷壓在下面,不曾想,燈火變得忽明忽暗,他于是傾身把這燈火重新剔亮,在坐下后,發(fā)現剛才的案卷又擺在了所有案卷的上面。
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待竇父再次把這冊案卷壓在下面,燈火又變得忽明忽暗,他不得不再次把燈火剔亮,發(fā)現,案卷又出現在了上面。
竇父疑心有鬼,但他是朝廷欽差,縱然有一身浩然正氣,大膽呵斥道:“兀那鬼魂,你向前來!”
鬼魄自稱叫“竇娥”,是竇天章的女兒。
竇天章自是懷疑,因為他一直認為他的女兒叫端云,而他自及第做官后,找了她好多年,每當想起她這個孩兒都會以淚洗面。
“竇娥”便將自己三歲喪母,7歲父離,與蔡婆婆做童養(yǎng)媳的經過講與竇父聽。
竇父邊聽邊看著手里的卷宗,更加生氣,道:“我教你三從四德,今日卻被你辱沒祖宗,又連累我清明,你快與我細吐真情?!?/p>
這也正是化為鬼魂的竇娥想要訴說的。
于是,她將蔡婆婆如何被張驢兒父子郊外搭救,在蔡婆婆病重時張驢兒如何下毒藥,卻毒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如何被逼迫成親不成反而陷入牢獄。
如何不忍婆婆毒打而招認罪名,以及在法場發(fā)下三樁誓愿皆都一一應驗的悲慘遭遇,一樁樁道來。
竇父在悲痛之余,想起了《列女傳》中的一則典故:
漢朝時,有一位孝婦,她很早死了丈夫,雖如此,伺候婆婆卻又細致又周到,婆婆也是個明事理的,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覺得媳婦侍奉自己太辛苦了,就上吊自殺了。
但是婆婆的女兒卻認為是這個媳婦殺害了自己的母親,于是狀告到衙門。
衙門拘捕了這位孝婦,對她進行殘忍的拷打。
孝婦受不住這種痛楚,被迫供認了罪名,從此以后,孝婦所在的東海遭了三年大旱,三年中滴雨未落。
后來太守為其沉冤得雪,并親自祭奠墳墓,天上卻立刻下起了雨。
古人對于大自然的反?,F象有著崇高的敬畏。
竇父從鬼魄“竇娥”的申訴中,再看到楚州大旱的現實,覺得二者之間恐怕真有關聯。
于是他吩咐門下官吏下山陽縣,一并拘拿張驢兒、賽盧醫(yī)、蔡婆婆一起人犯。
開堂庭審,竇娥冤屈終于昭雪,張驢兒毒殺親生父親,奸占寡婦,活剮一百二十刀后處死。
蔡婆婆年紀偏大,按照竇娥夙愿,被竇父收養(yǎng),其他相關人等,均受到了應有的處罰。
“人之意”是否有“感應通天”的本事?放在現代,這問話毫無意義。然則,古代一切超自然的現象又何嘗不是人們美好期望的寄托。
04、寫在最后有專家學者認為,《竇娥冤》的悲劇之狀,與世界悲劇名著相比,絲毫不遜色。關漢卿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一角色,“竇娥”也使得關漢卿成為元曲大家之一。
為什么像《竇娥冤》等一些戲曲劇目能夠流傳至今?
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結晶的戲曲,其實有許多優(yōu)秀的劇目,像元雜劇的《趙氏孤兒》,京劇中的《四郎探母》等等。
均得到古代人跟現代人的高度贊賞,它們以“小人物”彰顯民族英雄特色,
或許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表現了中華民族兒女們不甘苦難、不愿雌伏,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參考文獻:[1]傅毓民.也論《竇娥冤》[J].湖北社會科學,2005(8):114-116
[2]汪龍麟.淺析《竇娥冤》第三折[J].中學語文教學,2020(12):57-59.
[3]趙曉力.竇娥冤在何處:古名家本《竇娥冤》解釋[J].探索與爭鳴,2017(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