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葉子詩
我與張覓師姐相識不算很久,卻因她本人的文學氣質與溫和談吐,初見便覺親近。近日幸得師姐新書,讀罷心有所觸,故作此評。
《花木扶疏:關于植物的心靈筆記》從文學、中藥學等角度對82種花草樹木進行記錄,其中以長沙植物為多,配上作者從求學到工作間多年拍攝的彩圖,自有一種頗為浪漫的紀念意義和儀式感。該書將自然界的諸多花木與作者心靈的明澄空靜契合一體,字里行間都是靜謐與溫柔,表現出婉約嫻靜的女性美學風格,以其雋永詩意和文藝氣息留給讀者無盡回味的空間。
《花木扶疏:關于植物的心靈筆記》一書風格自然,讀來輕松,常常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那份永遠巧笑倩兮的校園情懷,而對像我這樣對生活中許多植物不過是相見不相識的人來說亦有科普之效。師姐對自然有著細膩的感受力,她以親切口吻將自己于生命旅程中邂逅相遇的種種花木娓娓道來,仿佛在向讀者介紹某位新知或舊友。此書中出現的諸多地理坐標如岳麓山上、湖南中醫藥大學藥植園內、教學樓外、中南大學南校區、長沙濕地公園等,都是她多年成長足跡和心路歷程的見證者,而植物也是此間記憶的一部分。在她筆下,一棵香樟,令人遙想昔日于校園內香樟樹蔭下抱書走過,步履輕盈;一枝冷梅,可以勾勒出一段往事,舊日重現,恍然間不知今夕何夕;一簇桂花,在風中歡笑嬉鬧,馥郁香氣撲面而來,讓人宛若沉溺于蜜糖罐里……讀之,依稀可見師姐在某個晴朗的早晨或雨后的傍晚,為一朵花駐足片刻的情景。并非刻意為之,而是不期而遇,因此總是滿懷欣喜。這讓我想起古龍筆下的花滿樓與上官飛燕的一段經典對白:“你有沒有聽見過雪花飄落在屋頂上的聲音?你能不能感覺到花蕾在春風里慢慢***時那種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風中常常都帶著種從遠山上傳過來的木葉清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花季,都會有足以讓人忘記所有煩惱的賞心樂事,但好花難與殢香人,因為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如花滿樓一般用心靈體悟生活,甚至對身邊觸手可及的美好之事視若無睹,自然無法體會世界的美好所在。而對于心中有溫柔情愫且能與自然熱情相擁的人來說,生活自是處處詩意盎然。
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但也不必一口氣讀完,從隨手翻開的一頁讀下去就很好。閱讀此書是一場自我治愈,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溫度,使人感覺縱使身處城市之中,亦與自然相依相攜。我想,這是因為這本書是張覓師姐心懷對生活的熱愛而寫下的吧。
現在是6月,時值盛夏,心情也隨著室外的熱浪和畢業季的到來漸漸躁動起來。今日氣溫稍降,在中南大學南校區文法樓不遠處,我于荷花池旁的亭內讀這本書,獨享這佳圖和美文充斥的心靈盛宴,心中萬分愜意。我覺得閱讀這本書應該選擇一個幽靜閑適的地點,比如說岳麓山上楓葉林內或校園香樟樹蔭下的石凳上,最好于園列初榮時沏一壺綠茶,伴滿盞清碧來讀。但在長沙的夏日,學校荷花池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自我四年前來到中南校園,便見南校區荷花年年自行開落,仿若遺世獨立,卻又如此享受自由。想起趙師雄醉憩羅浮山,恍惚間與一白衣仙開樽共酌,夢后人醒,方知身在梅花下。是梅花夜晚化作林中仙子,還是仙子白日隱去身形變成梅花?不得而知。我信花木皆有靈,2021年中南的荷花與公元前《詩經》的隰中荷華,入趙師雄夢境的梅花與蘇軾于惠州松風亭所見之梅,也許正享同一縷花魂。
人世千秋,花木不朽。在《花木扶疏》一書中,我讀到,梅花、紫藤、桃花、瓊花等花木既有窈窕之姿,亦不失藥用價值,更有陶冶心靈的功效。它們扎根于文人情懷,能夠給孤獨的靈魂以慰藉,是屬于中國人文化心靈的情感載體。這些植物不僅是獨屬于某個人的美好,更在千古悠悠的文人筆墨中成為了民族記憶***享的珍貴寶物,縱使歷經了數千年的風霜雨雪亦永不會磨滅,使我們在縱使相隔千古但仍有相似之處的生命情感體驗中與前人共情。
六月恰逢畢業季,離校前,我去圖書館還書,回宿舍的路上兩側皆是銀杏樹。我想起數月前,每天圖書館閉館后和室友小倩一人一個耳機,單曲循環著《FlowerDance》或是《折枝花滿衣》。也許是因為名字的緣故,我對十月尤為鐘情,每年秋季都會撿來銀杏葉做成標本書簽。但待到今年玉帶路又復滿地金黃時,我應該還會走在這條路上,可是身邊的人已經不是小倩了。
小倩對我說:沒關系。明年你寫信來,附上玉帶路的銀杏葉,便是將長沙的秋色贈予我了。
我對小倩說:那我不如再寄去一本《花木扶疏》吧,那樣你就可以擁有長沙四季的各種植物了。
[責編:劉瀚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