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西山隱者不遇》----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解】:
1、絕頂:指西山的最高處。茅茨:茅屋
2、扣關:同“叩關”,敲門。僮仆:仆人。
3、窺室:從門縫里往里張望。案幾:同“幾案”,案桌。
4、若非:如果不是。巾柴車:這里意為乘車出游。巾,做動詞用,覆蓋。
5、釣秋水:在秋水邊上釣魚。用《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秋水,秋天的江湖水或雨水,一般比較清澈和明凈,因而衍生出很多與此有關的意思。
6、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里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7、黽勉:殷勤。仰止:仰望。止,語助詞。
8、及茲:來此。契:愜合,接觸。
9、蕩:洗滌。
10、頗:很。清凈:沒有煩憂。
11、之子:這個人,這里指隱者
【韻譯】:
西山頂上有一座小茅屋,尋訪隱者直上三十里路。
輕扣宅門竟無開門童仆,窺看室內只有幾案擺住。
主人不是駕著柴車外出,一定是垂釣在秋水之渚。
來得不巧不能與其見面,殷勤而來空留對他仰慕。
綠草剛剛受到新雨沐浴,松濤聲聲隨風送進窗戶。
來到這愜意幽靜的絕景,我心耳蕩滌無比的滿足。
盡管沒有賓主酬答之意,卻能把清靜的道理領悟。
興盡才下山來樂在其中、何必要見到你這個隱者?
【寫給自己】寫了20首唐詩了,不知道對大家是否有用,如果希望我繼續寫下去,請在評論區打1,支持一下我,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