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靈魂,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山東省鄒城市東灘煤礦學校地處孔孟之鄉核心區,沐浴著千年儒風,備受豐潤道德滋養。近年來,學校汲取儒家“仁愛”思想精華,探索打造仁愛文化,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的生動實踐。
一、仁愛文化的系統架構
仁愛文化系統包括一個核心、三個維度和九個元素。仁愛文化系統以仁愛為核心,寓仁于真,寓仁于善,寓仁于美,涵蓋仁真課程、仁善精神和仁美環境三個維度。其中,仁真課程是仁愛文化的展示和體驗,包含學科教學、研學實踐和節慶活動;仁善精神是仁愛文化的動力和引領,包含核心理念、規章制度和評價機制;仁美環境是仁愛文化的基礎和浸潤,包含樓宇廳廊、道路廣場和文化標識。
二、仁愛文化的獨特價值
仁愛文化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時代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學校挖掘儒家“仁愛”思想的深刻內涵,寓仁于課程,寓仁于精神,寓仁于環境,從仁真課程、仁善精神和仁美環境三個維度建構仁愛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提供了新路徑。
仁愛文化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剛性要求。在慶祝中國***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明確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學校充分利用豐厚的孔孟文化資源,主動擔當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課本的歷史重任,借助仁愛文化建構,探索“立什么德,怎樣立德”的課題,從環境化、課程化和生活化方面立體打造“十徳”樹人新樣態,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立德樹人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仁愛文化是優化育人方式的現實需要。仁愛文化構建聚焦育人方式優化,以生為本,探索學科教學、研學實踐、節慶活動、核心理念、規章制度、評價機制、樓宇廳廊、道路廣場、文化標識九個育人元素,并將仁愛細化為孝、禮、勤、誠、恥、忠、信、義、寬、廉十徳,分年級或學段研制“十德”課本叢書(中小學共10本),開設“十德”育人課程,在仁愛育人層面提供了新范式。
仁愛文化是助力學校高品質發展的文化需要。學校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將仁愛文化融入課程、寓于精神、塑于環境,興辦仁愛教育,不僅惠及全校師生和家長,而且賦能學校優質發展,在建構校園文化層面提供了新思路。
仁愛文化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現實需要。打造仁愛校園品牌,師生在仁愛的氛圍里修身立德,家校社美美與共,生長并發展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為核心素養培育提供了新探索。
三、仁愛文化的探索實踐
仁愛是出發點和目標,課程求真、精神向善、環境尚美是實施路徑。
(一)仁真課程——素養層面,是展示和體驗,涵蓋學科教學、研學實踐和節慶活動等元素。
學科教學。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十德”課程、閱讀課程)等。其一,依據國家教材,尋找各年級各學科蘊含的“仁愛”元素,列表呈現“仁愛”所在的章節細目。其二,從季節、節日、活動中挖掘蘊含的“仁愛”因素,或賦予其仁愛內涵,列表呈現時間、活動名稱、仁愛內容等。其三,研究設計并開展同學科跨章節、跨年級、跨學科的“仁愛”主題教學。
研學實踐。包括孔孟文化研學基地、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生態科技園等。充分利用“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發源地和資源優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走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尼山圣源書院、尼山圣境、泰山、嶧山、三孔、兩孟、孔子博物館等),讓學生在游中學,學中悟,悟中研。
節慶活動。包括傳統節日、國家節慶、學校活動等。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建黨節、九月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現代節日,以及仁勇藝體節、閱讀節等校園節日,挖掘其中蘊含的仁愛文化因素,形成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文化突出、常態化的校園活動。
(二)仁善精神——理念層面,動力和引領,包含核心理念、規章制度和評價機制等元素。
核心理念。包含一訓三風,以及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花、校樹等。經過多年的積淀,學校汲取仁愛道德精華,凝煉形成“重德博學尚美樹人”的校訓、“篤學尚和求真出新”的校風、“崇賢進德厚生修業”的教風、“樂學善思明理敦行”的學風。
規章制度。包括安全類、教學類、家校同育類等。是指規范、約束、引領師生和學校管理行為并達到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目標。主要包括:教職工年終考核實施方案、中小學發展性教師評價方案、職稱晉升和崗位競聘實施辦法、教職工考勤管理辦法、績效工資發放辦法、中小學教師基本功考核辦法、校本培訓考核獎懲實施細則、教職工師德考核獎懲制度、師德檔案管理制度、師德追責聯帶制度、班主任工作獎懲制度等。
評價機制。包括評選仁愛之師、仁智學子、仁慈家長等。圍繞仁愛這一核心,學校每年定期從制度的制定、完善與落實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進行系統評價,并根據仁愛之師評價評選辦法、仁智學子評價評選辦法(學習之星、進步之星、勞動之星、禮儀文明之星、才藝之星等),以及仁愛家長評價評選辦法,每學期推選并表彰百分之十左右的“仁愛之師”“仁智學子”“仁愛家長”和“仁愛團隊”。
(三)仁美環境——物質層面,基礎和浸潤。包含樓宇廳廊、道路廣場和文化標識等元素。
樓宇廳廊。包括教學樓、走廊、廳堂等,賦予學校建筑物仁愛文化內涵。
尚仁樓——學校附屬幼兒園教學樓。“尚仁”意指崇尚待人親善,重視仁愛的價值。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從幼兒期教育孩子們要待人親善,要仁愛生命、仁愛萬物,從小在心中種下仁愛的種子,讓仁愛助力幼兒茁壯成長。同時此樓兼具學校行政辦公之用。“弘仁愛之道,行儒雅規范”是我校對管理人員服務于師生、服務于家長的要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孟子推行“仁政”,昭示學校管理人員,為政以德,為民服務。
弘仁樓——1—4年級教學樓,意在弘揚仁愛精神。對學生進行仁愛文化的啟蒙,引導學生在行為上傳承仁愛思想,弘揚仁愛精神,在心靈深處樹立家國民族情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人及己,推己及人”,提升個人修養和精神境界。
明仁樓——5—9年級教學樓。意在開啟學生內心的光明,明仁德、明仁愛。明為亮,為明白,為懂得,為顯露在外,明仁即讓學生心中的仁愛思想行為化,體現在“十德”上,并時刻提醒學生要明仁德、明仁愛,立志懷仁愛之心、做賢德之才,做實干興邦的國之棟梁,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建設者。
崇仁樓——意在讓學生飽覽圣賢之書,承仁愛之氣,掌握現代技能,做新時代的儒雅學生。學校圖書館、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等居于此樓。崇尚仁愛是個人成長的基石,青少年學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作為新時代的學生,要讀圣賢之書,養浩然正氣,做時代好少年,擔復興之重任,用勤勞與智慧鋪就幸福人生路。
懷仁樓——意在讓師生心懷仁愛、懷仁守道。學校實驗室、閱覽室等居于此樓。心懷仁愛,才能讓教育彰顯人性的光輝,培養青少年學子樂于探究,勤于思考,長于反思,善于創新,敢于質疑,廣泛閱讀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仁智報告廳——仁智報告廳是“杏壇論道”“君子和歌”的互學大廳,亦是“家長學校”授課場所。儒家文化中以仁為本、以禮為綱、嚴于律己、寬厚待人等教育思想,以及儒家文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教育***,為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智慧源泉和重要借鑒。
此外,將讀書空間命名為啟真廳、向善堂、尚美閣,以及仁愛廳、博學廳、審問廳、慎思廳、明辨廳、篤行廳,建設十德長廊等。
道路廣場。包括道路、廣場、運動場等。
明德路(5-9年級教學樓明仁樓西)、至善路(明仁樓北)、親民路(弘仁樓北)。取自于《禮記?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昭示師生弘揚傳統美德,立德修身,自主學習,保持至善至美的境界。
至仁體育館、仁勇體育場——意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把學生培養成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
仁愛廣場(明仁樓前)——設置仁愛群雕、孔子雕塑、“十德”長廊、無字書雕塑、翠竹綠籬、書寫石板等,具象呈現、立體解讀仁愛文化。
仁德廣場(弘仁樓前)——設置養正亭、五育雕塑、勞動種植箱等,喻示讓學生從小播撒仁愛的種子,踐行“十德”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仁和廣場(懷仁樓前)——設置起航雕塑,昭示師生守正創新、知行合一。
文化標識。指承載仁愛文化的系列標志物,包括仁愛群雕、印章、紙扇等系列文化開發產品。其中,仁愛群雕由九塊天然翡翠綠原石組成,采用圓雕、浮雕等技藝精心打造,塑造魯壁出書、“十德”果樹、大學明德、孟子仁心、典籍寶藏、論語論仁、中庸之道、大同之光、學校之魂九大主題,作品氣勢恢宏。其中,魯壁出書、典籍寶藏等板塊展現學校仁愛文化來源于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德”果樹、四書之道等板塊昭示實現仁愛文化的路徑;大同之光板塊立體呈現仁愛文化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仁愛群雕既是學校仁愛文化的物化呈現和核心標志物,又是全校師生篤行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象征學校“十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堅定信念。
四、仁愛文化的創新
仁愛文化系統彰顯時代性、前瞻性。學校建立育德一體化機制,以及解決一體化育人目標、內涵、銜接點、路徑、平臺等問題的探索、實踐,或將為國家德育政策決策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帶動孔孟之鄉的中小學改善育人方式,以德增智、以德健體、以德潤美、以德促勞,助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全國中小學傳遞智慧,提供示范學校的經驗;依托“十德”樹人內容與模式研究成果,為孔孟之鄉創建國家級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賦能。
仁愛文化力求規范性、科學性。學校的仁愛文化體系架構契合真善美的邏輯,實現了幼兒園、小學、初中十二年一貫縱向銜接和各學科橫向貫通;仁愛文化設計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生長并發展問題解決、人文情懷、審美情趣、批判質疑、理性思維、樂學善學、健全人格、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
仁愛文化具備操作性、實用性。仁愛群雕等物化呈現,直觀形象;內容采用圓形結構圖+圖片的方式表達,一目了然;九個元素涉及學校教育教學諸方面,便于全程、全員、全方位踐行仁愛文化。
學校打造的仁愛文化品牌,產生了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鄒城電視臺、濟寧電視臺就此進行了專題宣傳報道;2021年4月、10月,筆者分別受邀在全國田家炳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研修班以及濟寧舉辦的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研討會上,全面報告仁愛文化的實踐與思考,受到專家的肯定和鼓勵。2021年10月21日,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研修班學員及專家來學校參觀學習,對仁愛文化給予贊賞。
仁愛文化,照鑒未來。鄒城市東灘煤礦學校將深耕孔孟之鄉文化之沃土,力求守正創新,把仁愛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王志山東省鄒城市東灘煤礦學校)
來源:教育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