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了古典講解的,盧曼的卡片讀書法,他總結了一個***卡片的公式:
卡片=核心概念轉述+個人體驗+行動指引
我試著用自己理解在這里做個說明:
比如,今天,我在讀書的過程中,看到了一段話,或是一個概念,它打動了我。
第一步,我要停下來,用自己的語言做筆記,把它記下來。
記的方式:要么自己寫下來,要么用電腦輸出都可以。但是,切忌不要復制粘貼。
這里有一個要點:記憶越復雜,提取越方便。(相反,復制粘貼太簡單,大腦沒有思考。記憶不深刻,所以,用的時候就想不起來。這是大腦記憶的一個特點。)
就是說,我們在記錄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要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即大腦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將別人的東西轉化和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然后,再輸出。因為過程的復雜,使得我們在使用時,記憶深刻,容易記起并提取出來。
重新復習上面的公式,第一個詞組是“核心概念的轉述”,重點是“轉述”。
注意:
(1)這段話的長度控制在140-300字之間,最長不超過500字。
(2)一張卡片記錄一個概念。
(3)如果一本書做十二張卡片,那么,一年大概可以積累二百多張卡片。
經過時間的沉淀,我們知識框架逐步建立。
第二步,用新知識和我們過去的知識或經驗鏈接。
我們學習的知識,只有與我們過去的知識或經驗進行鏈接,才能轉化為我們的新知識。否則,它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與我們毫不相干。一個個知識點進行各種的鏈接,就會形成我們對某個領域的認知。我們對各個領域的認知越來越多,就形成我們對于世界的洞見。
這是我們智慧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為寫作積累素材的過程。
第三步,用新知識為我們做行動的指引
我們學習了這個新的知識之后,一定要寫下它為我們今后的行為有什么指導。從而,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概念,卻還在沿用過去的舊的行為模式,那么,這個新的概念就只停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它并未真正轉化為我們的認知。
只有那些在實踐中,對我們的行為起到了指導作用,并外化為我們的實際行動,才是真正有用的認知。這才達到了我們學習的一個完整的閉環。
以前,我在讀書時候,更多地體驗只是讀書的過程,從第一頁讀到最后一頁。感覺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合上書,就不記得有什么內容了。有的時候,我會記一些筆記。但是,記完后,很少再拿起來翻看。所以,這就造成了,我讀了很多書,在用的時候卻想不起來。說白了,就是讀了一個過程。
更進一步說,就是從來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我為什么讀這本書?我讀后要做什么?我為什么讀后記不住?如何才能讀了記得住?
現在想來,普通人和牛人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像同樣是一個蘋果砸在頭上,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我們普通人,要么很生氣,抱怨蘋果為什么砸了自己腦袋一個包?要么撿起蘋果吃了,認為是老天送給自己一個好吃的蘋果。
思考,拉開了我們和牛人的距離。
盧曼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兒子,作為一個普通的公務員,卻擁有非凡的一生。
他用30年的時間做成了90000多張卡片,寫了58本書和數百篇文章,成為了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他和我們的區別就在于,他能用心讀書,并去改進讀書的***。最終,在他不懈地努力下,成就了自己光輝的事業。
說到這里,你還不心動?試試他的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