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觀眾只會感嘆某個劇情轉折過于生硬,以至于有的角色突然說出了匪夷所思的話,甚至是以不合邏輯的形式變得前后判若兩人。
而現在,觀眾學會用了這么一個詞去形容——OOC。
OOC全稱OutOfCharacter,意思是指角色的言行脫離了原有的設定,并且沒有合理的鋪墊作為轉變基礎。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他出戲了。從性質來說,角色的設定是官方決定的,而創作本身則是創作者的一言堂,所以OOC理應是二次創作的"專有名詞"。
但基于現實里復雜的創作環境,事實上官方就是會OOC,比如說——
"你只要遵照我的指示就好。"
但到底怎樣才算OOC?這個問題簡直就是二次元文化中的忒修斯悖論,涉及到眾多圈內的概念。
忒修斯悖論是一個關于同一性的哲學問題,它說的是一條船在維修中不斷更換零件,直到最后將所有零件都被更換了一遍,那它還是最開始的那條船嗎?
別以為這個問題放到角色身上就變得簡單了,可以用生物個體的唯一性來解釋,實際上生物的"零件"可能還沒有一艘船來得穩定。
很多觀眾之所以不對一個角色的"變化"產生質疑,只是單純建立在角色的外觀甚至是配音的聲優身上,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寄托"。
如何判斷一個角色,又或者說一個人的存在?外貌可能極其相似,但記憶理應獨一無二。
可是在藝術創作中,記憶的復制、改編、以及刪除都是十分常見的橋段,外貌的改變更是不勝枚舉。當一個角色的外在和內在都變得截然不同的時候,觀眾又該如何認識他的同一性?剩下的可能就只有名字這種記號了。
所以幾乎在所有創作中,關鍵角色永遠都有一個不會改變的點,而這個點最常見的就是某種感情或是信念。
例如《Charlotte》中男主角乙坂有宇在完成全世界超能力的回收后回到日本后,已經失去了女主角友利奈緒的一切回憶,唯獨記得出發前女主角交給自己的單詞本是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自己也是多虧了這本甚至不記得來歷的單詞本,才平安回到日本。
平心而論,對于乙坂有宇來說友利奈緒已經是陌生人,但有了這個單詞本作為最后的牽掛,觀眾就能接受乙坂有宇的改變。
但實際上,這個單詞本只能算是最后的升華,或者說留給觀眾一個空白又充滿希望的結局。就算乙坂有宇徹底忘記了友利奈緒的存在,站在上帝視角看完這一切的觀眾,也不會認為坂有宇徹變成了另一個人。
對于一個連墓碑都能作為寄托的文化而言,寄托總是存在于每個人心中。
所以忒修斯之船這個哲學問題,以及OOC的界線,很多時候都是取決于觀眾的接受程度。
就算同樣是更換掉全部零件的忒修斯號,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改變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比如說換下來的零件都被收集了起來,然后重新拼成了一條船,那到底哪一條才是最開始的忒修斯號?
雖然當年都說《Charlotte》后期展開過于快速有爛尾的嫌疑,但當你看過《成神之日》后,就會發現這部作品其實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觀眾能接受這個劇情和角色的轉變——除了熊耳愣是沒救回來。
所以能被說成是官方OOC的,大抵都是些角色崩得過分的類型。
比如最開頭提到的《絕對魔獸戰線巴比倫尼亞》第11集"太陽神殿",就是日本動畫業界臭名昭著的劇本家小太刀右京最輝煌的戰績,他大筆一揮頓時就讓魁扎爾科亞特爾、藤丸立香、以及羅曼醫生幾個主要角色一起OOC。
然而很多國內動畫觀眾不知道的是,當年風靡一時的《Fate/Zero》也是OOC的例子之一。
《Fate/Zero》作為《Fate/StayNight》的前傳小說,本身是著名的愛之戰士虛淵玄在玩過《Fate/StayNight》后寫下的同人,最開始僅有第一卷《第四次圣杯戰爭秘話》的內容。后來在TYPE-MOON創始人之一兼多年好友奈須蘑菇的提議下,在2006年開始文庫版化并補全所有內容,最后成為官方作品。
然而在《Fate/Zero》里,Saber的人設卻與《Fate/StayNight》存在一定差距,本來果決犧牲一個村莊挽救十個村莊的Saber,到了《Fate/Zero》里卻成了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另一方面,原作里有提及的一句"亞瑟王不懂人心",也在前者的影響下變得廣為流傳。
這種人設的差異后來還引起了粉絲群體的內部撕裂,甚至形成了鄙視鏈。最終奈須蘑菇將《Fate/Zero》定性為"與第四次圣杯戰爭有著同樣開端,過程略有不同卻結局一致"的平行世界。
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OOC本質是二次創作的專有名詞,擴大一點范圍來說,就是OOC這個詞不能應用于官方身上,因為官方對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角色擁有最終解釋權。
比如說小太刀右京在《絕對魔獸戰線巴比倫尼亞》中的"豐功偉績",就程序而言他也是得到了官方的授權,這就意味著"太陽神殿"的內容是官方所認可的。至于這種人物言行完全錯位的情況,就只能把問題歸咎到***管理和內容審核的層面上了。
雖然這種情況和二次創作里的OOC十分類相似,但就性質而言官方和OOC這兩個詞本身就是沖突的,所以準確來說這只能算是"官方亂改編"。
這種情況一般還有另一種描述***,那就是"官方黑歷史"。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