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曾說:“當重溫中國古典著作時,最使我驚奇的是,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竟能在那么早的年代就擺脫了各種原始成見……中國人是這些人中最早進入精神成年時期的人。”
莊子正是代表了中國進入精神成年期的哲學家,他繼承和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富有獨創性的龐大學術思想體系,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后世以老、莊并稱。
莊子的思想,體現在他所著的《莊子》一書中。解讀莊子的思想、解讀《莊子》這部書,有一把鑰匙,這把鑰匙藏在哪里?就藏在這部書的最后一篇《天下》篇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什么叫“卮言”?卮,就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話。
怎么才是漏斗式的話呢?
漏斗這種器物,虛空無底,多少水注進去都會漏下來。莊子用漏斗來比喻,意思是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無成見,就好像從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樣。他只是替大自然宣泄聲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東西通過他這只“漏斗”給漏下去。大自然往我這只“漏斗”里傾倒多少,我就漏下去多少。不往里倒了,我也就不漏了。
什么叫“重言”?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賢或當世名人的話,來論證要講的道理。“重言”的關鍵是這個“重”字,這個字有兩重意思,一是重量級的人物,二是重量級的語言,當然更多的時候這兩者是合而為一的。看《莊子》這部書里,他有時把黃帝抬出來,有時把老子抬出來,有時借重他不太瞧得起的孔子,這些古人不夠用了,自己再造一批“烏有先生”,讓他們當“托兒”,思想的“托兒”。莊子和他們演雙簧,讓他們說出的話來驗證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寓言”?言在此處而意在彼處,就叫做寓言。在《莊子》這部書中,“寓言”的比重占得最大,所以說“寓言十九”,十篇里面有九篇是用寓言的手法寫出來的。莊子筆下的河伯海若、山靈水怪、渾沌魍魎、鴟鴉貍牲,林林總總,構成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寓言世界,看起來是“滿紙荒唐言”,實則都成為他思想的一種載體。
為什么要用寓言和重言?莊子很了解世俗人心,同樣的道理,普通人講出來可能沒人聽,但如果是圣賢講的,那就不一樣了。莊子舉過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父親一般不給自己的兒子做媒介紹對象,為什么呢?“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兒子是自己的好,當爹的對女方夸耀自己的兒子怎么出色,總不如讓媒人夸耀更能讓女方相信。
所以莊子在他的書里搬出來許多圣賢,堯、舜、禹、文王、周公等等,不過你千萬別當真,在他書里的文王不是真文王,周公也不是真周公,甚至孔子、顏回也都是用真名來假托其事。莊子有時甚至會“惡搞圣賢”——莊子說的你不信,孔子說的你就信了。殊不知,在《莊子》這本書里,孔子說的就是莊子說的。不但孔子說的就是莊子說的,所有的圣賢都是莊子的“木偶”,都是莊子的代言人。
那么我們怎樣讀《莊子》這部書呢?
首先我們讀這部書時,不一定非得從開頭往后讀,因為現在讀到的《莊子》,是由郭象本傳下來的,郭象本的次序,歷代爭議紛紜。而且先秦人作書,用的是竹簡,一根竹簡就是一行,若干竹簡串起來就是一編,也就是一篇。篇與篇之間不一定要有連屬關系。很多學者都指出,《莊子》中三十三篇,實際上都是可以獨立成篇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博先生講《莊子》,從來不從第一篇《逍遙游》開始,而是從《人間世》開始,中心開花,然后左右兩路突破,這也算是一個***。我認為,讀書無定法,至于讀《莊子》,你可以從頭讀到尾,也可以中間開花,但無論怎么讀,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夠體悟。
這種體悟,就是禪家講的“活參”,不能把莊子讀死了,不要把《莊子》這部書僅僅看作一部哲學著作來讀,也不要僅僅把它當作思想來讀,還要把它當作莊子本人的一部生命史來讀。從書里真正讀出莊子的生活,讀出一個活脫脫的莊子。這樣讀了,就可以把我們的生命融入其中,用我們的心,去和莊子的心溝通,用我們的生命體驗,去體會莊子的生命。雖然莊子在與我們相隔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的另一端,但我們生命、生活中的某一個部分,是肯定能與他打通的。
讀《莊子》首先要抓住莊子哲學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一是莊子的“本體論”,也就是他所說的“道”;二是莊子的“人生論”,也就是“因”。《莊子》這一部書,說到家就講了這兩個字。把握住這個總綱,才能讀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