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項羽本紀》中記敘了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爭霸的宏偉歷史場面,生動地描述了項羽的一生。
內容很多,因為篇幅的原因,本文只摘取幾個重要的場面。
一、項羽的勇武,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在《項羽本紀》中有幾個細節(jié)充分展示了這一點。
1、項梁在吳中郡起兵的時候,項羽先斬殺郡守,郡守的侍從、護衛(wèi)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一個人砍殺的有幾十上百人,整個院子里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抬頭,才穩(wěn)定住局面,項梁宣布起兵反秦。
2、巨鹿之戰(zhàn)的時候,項羽僅僅率領六萬楚軍,對戰(zhàn)王離的二十萬長城軍團,不遠處還有章邯的二十萬刑徒軍團。于此同時,前來救趙的還有別的諸侯國的軍隊,沒人敢于進攻秦軍。
楚軍進攻秦軍的時候,喊殺聲震天,諸侯國的將士們躲在營中不敢出來,被喊殺聲嚇得膽戰(zhàn)心驚。
戰(zhàn)后,項羽召見諸侯國將領,將領們進入營中,都是跪著覲見項羽的,連頭都不敢抬一下,真是嚇破了膽。
3、楚漢爭霸期間,楚軍和漢軍對峙,項羽派遣勇士出營挑戰(zhàn),無奈漢軍中有一個神射手婁煩,項羽派了幾個人,都被婁煩一箭射死。項羽大怒,親自披掛上陣出營挑戰(zhàn)。婁煩搭箭正要射時,項羽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聲,把婁煩嚇得眼睛不敢直視,兩手發(fā)抖不能射箭,立即逃回了軍營。劉邦派人打聽,才知道是項羽親自上陣。
4、在項羽的最后一戰(zhàn)中,項羽被圍垓下,帶領八百騎兵突出重圍,到達東城的時候,身邊只剩二十八人,漢軍幾千騎兵追了過來。
項羽對部下說:
“我大小戰(zhàn)爭打了七十多場,從來沒有失敗過,現在被困在這里,是上天要滅亡我,今天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勝它三次,斬殺漢將,砍倒軍旗。”
項羽把二十八個騎兵分成四隊,約定了沖出去之后的***地點。項羽大喊著就沖了出去,斬殺了一名漢將,后面騎兵又追上來了,項羽大聲呵斥,后面騎兵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后退了好幾里地。騎兵又一次追上來,項羽再次沖過去,斬殺了一名漢軍都尉、上百名士兵。項羽的騎兵合攏,僅僅損失兩人。
最后項羽是自刎而亡的。
二、項羽的缺點項羽的勇武在秦末漢初那個時期是無人能及的,那么,這么勇敢的項羽怎么會敗給劉邦呢?
在漢帝國建立之后,劉邦和群臣就討論過這個問題。用劉邦的話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攻必克、戰(zhàn)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應該說,劉邦的評價還是很準確的。
項羽作戰(zhàn)方面的個人能力太突出,以至于他不考慮別的方面的問題,人才在他的手下難以發(fā)揮個人的能力,也就沒有成長的機會。韓信、陳平都是先投靠項羽,后投靠劉邦的。以至于到楚漢戰(zhàn)爭的時候,項羽麾下幾乎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將領。
另一方面,項羽殺伐過重。項羽分封之后,齊地最先造反,項羽帶兵平叛,項羽打仗沒有任何問題,所到之處,立馬就能平定叛亂,可是,殺人過多,齊地不斷反叛,項羽陷在其中,這給劉邦留下了機會。
楚漢對峙期間,齊地不穩(wěn)定,南方彭越又不停地搗亂,項羽幾乎無人可派,就顯得有些疲于奔命。
項羽有一個可以稍微拿得出手的將領——龍且。項羽派他對戰(zhàn)韓信,救援齊國。有人給龍且獻計:漢軍遠道而來,我們深溝高壘、避戰(zhàn)不出,讓齊王傳令已經失去的城池,失去的城池定會重新回歸齊王,這樣,漢軍就會失去補給。我們就可以不戰(zhàn)而勝。
龍且竟然認為不戰(zhàn)而勝不是自己的作戰(zhàn)風格,一定要用武力把韓信打敗,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功勞。
龍且的失敗看起來有些搞笑:龍且和韓信隔河對峙,韓信于頭天半夜使人帶上萬個裝滿沙子的布袋,堵塞住河水的上游,第二天領兵渡河進攻龍且,一交戰(zhàn),果然不是龍且的對手,掉頭就跑,龍且率人追殺。等到龍且渡河的時候,韓信命人扒開上游的布袋,大水瞬間而至,龍且的大部分部隊不能渡河。韓信趁勢反擊,誅殺龍且。
龍且的死亡,使項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
彭越再次造反,項羽再也無人可派了,只有讓自己的大司馬曹咎等人在成皋堅守,并且反復強調,只要能堅守十五天,我一定能誅滅彭越。可是曹咎等人連十五天也沒能堅守。
項羽這樣疲于奔命,劉邦反而能整合所有的力量為自己所用,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用太史公的話評價就是: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