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歸納能力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學習技能。總結歸納是從多個側面提煉出一個核心點的過程,是對問題的認識由多表面到深層的第一階段。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能找準題目中的多個角度,做到無遺漏,再綜合提煉出完整的立體觀,最后完成準確的表達輸出。
之后,如果能從這個完整的立體輸出,形成由一到三的思維路線,那么便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
也就是說,在完整理解并準確認識原來的一個問題基礎上,拓展到其他三個或多個問題,擴大問題范圍,形成由點到面的問題鏈,并一一破解它們,這種境界就是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徹底弄明白了一系列相同、相似甚者相反問題,融會貫通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由多角度到一個綜合點,再由點及面并一一破解的過程,這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能力的訓練養成途徑。
引導并訓練孩子的這種思維能力,需要具體的實例,讓孩子感受到思維之美,孩子才會學以致用,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我們上篇文章談過了,總結歸納能力的具體實施***。是由多角度形成一個完整立體形象觀或者思想感情觀。
這里著重談一下,由一到三的問題鏈問題。
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第一要緊的是總結歸納和概括能力。數學和英語又何嘗不是呢?
如果一個孩子,數學最基礎的運算問題破綻百出,給他講再多的***又有何用?不會因為他算對了最后一道難度最大的題目而彌補他因為運算而丟掉的分數。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單詞都不過關,學太多的復雜語法也一樣沒用。
所以,其實,一味衡量一個孩子分數的好壞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人們從多角度看待一個孩子,這樣看到的是孩子呈現出的立體形象,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破解他的所有問題。
語文閱讀理解每個小題目都丟一分的娃,計算上也會丟負號、落數字,英語忘記加“s”、漏掉或者忘記看上下文搭配。
如果能脫離科目本身,站到一個全局的高度看待小孩子的各科表現,那么家長也就明白了問題的根源。
這個孩子平時的思維是跳躍式的,他平時做事情的表現也如此,不夠專注而東一?頭西一耙子,做事情淺嘗輒止型。
比如,你跟他在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講話”,他會扯出“今天中午誰誰誰吃飯吃了多少碗”;你說“天冷要多穿點”,他會說“昨天熱死了......”。
他的答話里,乍聽起來,跟你說著相同的話題;其實仔細想想,是不是都有點答非所問的味道?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很簡單,本來所有人一樣,聽到一句話,大腦會迅速抓取信息、然后處理信息并給出反饋。
問題就出在孩子們大腦抓取信息的過程不同于以往的人類。
在信息技術相對閉塞的時期成長起來的人,思維模式較安定單一,所抓取的信息是說話人的一句話。
如今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便面臨一個信息爆炸的環境,從小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當他們聽到一句話后,他們大腦的第一反應,是抓住了這句話里的一個詞匯,這個單一的詞形成的腦電波就像無數個射線,發射到四面八方,表現出來的就是上面的樣子。你說的是“吃飯不要講話”。他接下來的話是“中午吃飯時......”。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思維習慣,決定了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想解決表象,必須先認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科目學習上的問題,絕不是孩子上課認不認真,作業夠不夠努力的問題,這些其實是與他平時思維習慣一脈相承的。
訓練孩子的思維習慣,使孩子大腦里的無數線段或射線,形成清晰的幾條思維線索,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源。
首先,便是從各科基礎抓起,從與孩子學習無關的行為習慣抓起,引導他認識到他在聽到一句話時,要有耐心聽完整,不急于表現自己的觀點;引導孩子從買菜、摘菜洗菜到做出一道熟菜,然后端上飯桌吃完后再說這道菜的習慣,甚至可以到收拾完飯桌再來回顧整個過程的習慣。
日常行為里這種練習多了,他看到一道數學題,便不會因馬上急著下筆而落看了一個條件;他看到一句英語要填空,也不會因為前天剛做了一道類似題,堂而皇之搬來就用;在語文練習題時,應該也不會看了幾個有的詞就輕易提筆結束關于作者情感表達深意題的回答。
道理說得太多,往往無濟于事,還是做做看,才有可能感同身受。
希望觸類旁通、融會貫通不是夢。
與諸位共勉。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