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的《如是我聞,佛教那些事兒》發表后,閑樂生勸我也寫寫基督教和***教的事兒,我當初是一口答應了,原想著即刻就動筆寫,但低頭一看,囊中羞澀,還是得先掙錢糊口,于是就擱下了,這一擱就是大半年。托這次疫情的“福”,我2020年年初被憋在屋里一個多月,百無聊賴之際便著手把之前答應閑樂生的事給兌現。
之前的佛教史其實我不是很滿意,都是一些讀書筆記的整合(主要是熊逸先生的佛學淺談),再加上一點點我個人的理解,整體的思路有點混亂,原本我想借著佛教的歷史把印度、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歷史整體串聯一遍,但是各種原因吧,沒能達到我的預期,原稿我刪掉了大致一半的內容,交給閑樂生的是一個有點不倫不類的佛教史。
原本我是打算接著寫基督教史和***教史的,結果構思提綱的時候發現,要想把這兩個宗教說清楚,則必須把猶太教說清楚,而要把猶太教說清楚,又得先把古埃及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說清楚,這么一來,等于我得從古埃及說到兩河,再說到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最后說到文藝復興和近代宗教改革,基本上要把整個西方歷史過一遍。
所以我索性,換個思路,宕開了寫。既然閑樂生開的是名將系列,我就不跑題了,也聊名將,方式嘛,就是從中外歷史上每一個世紀里選一位代表性的名將來評比淺談,中國一位,外國一位,以點看面,以微見宏,捋一捋世界歷史,聊一聊那些叱咤風云的名將,中間再穿插著給大家介紹基督教和***教。
時間跨度是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后17世紀,再往前的歷史實在是太模糊,史料匱乏,有些事件或人物幾乎快成傳說了,所以我不聊;而再往后的歷史又太駁雜,以一百年為區間只選擇一位名將的話,難以做到,并且太靠近近代史,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所以我也不聊。擬定跨度2500年,25個世紀,25篇閑聊,50位名將。
這本來應該會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系列,如果真的像閑樂生那樣精雕細琢的去寫,那可以窮盡一生的精力。我自然沒有那么多精力,也沒有那么淵博的學識,純粹只是寫一寫文章以解乏悶,所以本系列只是點到為止,泛泛而談,不詳細展開,如有史實錯誤處,望各位看官指正、海涵。
下面我們就開始世紀名將系列之旅,我第一個聊的是公元前8世紀,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但是東西方變革的趨勢卻是不同。
在我們中國,周朝自武王分封以來,已歷二百余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與此同時,太子宜臼被推上王位,遷都洛邑,是為周平王,于是周朝從這斷為兩截,后世以此為界劃分西周和東周。
放眼世界,這個時代可書寫的文明并不多,我們的鄰居朝鮮處于箕子王朝時期,日本還在樹上,西歐那一帶是蠻族凱爾特人,亞平寧半島上,羅馬剛剛建城,古希臘是一堆的小城邦,就在犬戎滅西周的前五年,這些小城邦舉辦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只有跑步這一項。而尼羅河的古埃及已經日薄西山,進入了文明的尾聲階段。
只有兩河流域,一個古老的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這就是亞述帝國。
簡單說一下當時的兩河流域格局,在兩河的上游安納托利亞高原上自西向東大致分布著三個王國:呂底亞、弗里吉亞、烏拉爾圖。而兩河的下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稱霸的就是亞述。亞述經過千年蟄伏,此時即將一飛沖天,但上游的三個國家壓著,讓亞述非常不痛快,尤其是那個烏拉爾圖。
從公元前9世紀末開始,烏拉爾圖就雄踞兩河流域北方,從今天土耳其東部,到高加索三國,再到伊朗西北部,這一大片全部都是烏拉爾圖王國的地盤,與亞述形成南北對峙,儼然要吞并亞述的意思。
我在網上找不到這個時期的準確格局圖,所以自己動手畫了一個,下圖是我用谷歌衛星軟件繪制的公元前8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簡單格局圖,省略了很多零碎的小國,所以不是很準確,大家將就一下吧,見諒。
正是由于烏拉爾圖的存在,使得亞述沒能全力沖刺,互相之間打了幾十年的仗,亞述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四面受敵,總是憋著一肚子火,想發泄卻無處發泄,很郁悶。
窮則生變,在這關鍵時刻,救星來了,這就是我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一位外國世紀名將,亞述帝國最偉大的國王——提格拉·帕***三世。
這位爺是軍人出身,驍勇善戰,公元前745年,他通過政變上臺,同時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一臺殺戮機器在兩河流域誕生了。
總體來說,提格拉·帕***三世大致做了三個方面的大改革:
第一,設立常備軍。以前是兵農不分的,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這個雖然省事、成本低,但戰斗力太差,不是每個老伯扔掉鋤頭就能變身蘭博的,所以提格拉·帕***三世專門招募和訓練了職業軍人,國家統一配裝備,統一編制和訓練,這種玩法我們直到戰國時期才大規模實行。
第二,***化兵種。在他之前的作戰,大家都是一窩蜂的撲上去亂砍,最多分一下***兵和近戰兵,但是提格拉·帕***三世把他們細化了,分出了步兵、弓兵、車兵、騎兵、偵察兵、工程兵、勤務兵等等非常詳細的兵種,每個大兵種下面還具體分了很多小兵種,比如步兵細分了盾牌兵、劍兵、長矛兵等等,工程兵里面還有投石機,互相之間形成緊密的配合。
這個改革太牛了,***分工產生效能,亞述軍隊的戰斗力一下子就上去了。
第三,他改變了以前亞述只會燒殺搶掠的習性,將各個部族的人混在一起居住,整合了兩河流域的各個城邦文明。
亞述經過改革的洗禮,猶如下山猛虎,一路勢如破竹,攻陷了烏拉爾圖的首都吐施帕城(今土耳其凡城),然后橫掃了兩河上游地區,滅掉了阿拉米人建立的大馬士革王國(位于今天敘利亞一帶),旋即南下,征服了幾乎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洗劍波斯灣,一個西到地中海,北至高加索,東到伊朗高原,南臨波斯灣的超級大國形成了,亞述迎來了真正的帝國時代,史稱“新亞述”(注1)。
提格拉·帕***三世之后,亞述一連出了四個雄主,真是祖墳冒青煙,從公元前745年往后算大約一百年的時間里,亞述不斷地在擴張領土,在辛那赫里布(又譯:西拿基立)在位時征服了古巴比倫(注2),阿薩爾哈東(又譯:以撒哈頓)時期又征服了尼羅河三角洲,亞述的疆域達到最大,簡直可以站在首都尼尼微大吼:還有誰!
提格拉·帕***三世在位18年,從公元前745年至前727年,時間不是很長,但影響力巨大,他死后,兩個兒子先后繼位,其中次子薩爾貢二世繼位之初就滅掉了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王國(注3),時間是公元前722年,這一年,我們中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722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年,《春秋》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事的,是為“隱公元年”。
翻開《春秋》,在這一年,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鄭伯克段于鄢”,本篇我給大家介紹的中國世紀名將就是這位“鄭伯”,他真名叫寤生,意思是倒著生,他母親生他時難產,所以很不喜歡他,取名寤生,我們更習慣稱他為鄭莊公。
圖:鄭莊公畫像
鄭莊公號稱“春秋小霸”,是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式的諸侯,在位期間以極其成熟的手腕平定了其弟共叔段的叛亂,這就是“鄭伯克段于鄢”,還為我們留下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名言。
平定叛亂后,鄭莊公一方面勵精圖治,另一方面,對外征伐會盟,宋、衛等國紛紛被他撂倒,儼然一副大哥模樣行走江湖。
周王室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早年間周平王曾為了拉攏鄭莊公,與其互換人質,即互相把自己兒子派去對方那邊作人質,史稱“周鄭交質”,這位周王室人質名叫狐,史稱王子狐。后來周平王去世,王子狐回國準備繼位,卻不料在途中傷心過度而病逝,于是大家共推周平王的孫子王子林繼位,王子林就是東周第二代天子周桓王。
桓王繼位后為了替周王室挽回顏面,更為了壓制鄭國的勢頭,于是在公元前707年召集了陳、蔡、衛、虢四國聯軍攻打鄭國。鄭莊公則親率鄭軍于繻葛(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與周天子對陣。
這是莊公的高光時刻,此戰他擺出“魚麗之陣”(注4),大破聯軍,其部將祝聃更是囂張,直接彎弓搭箭,射傷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天子原本想挽回顏面,沒想到顏面掃地,威儀蕩然無存,東周真正開始了“春秋時代”。
嚴格來講,鄭莊公不能算是名將,和提格拉·帕***三世比起來,他的軍事水平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多的亮點,他更多靠的是政治手腕,但他倆都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堪稱一代雄主。提格拉·帕***三世設立了一個軍事改革的模板,之后兩河流域,甚至伊朗高原的國家都紛紛效仿。而鄭莊公則依托他在周王室任卿士一職的便利,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創了一個霸主的模式,我把他叫做霸主1.0,在這個基礎上,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相繼優化升級,2.0、3.0接踵而來,于是公元前7世紀,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春秋三霸”的時代。
注1:西方史學界將亞述大致分三個時期:古亞述、中亞述、新亞述,亦稱亞述第一、二、三帝國,但大部分人認為只有新亞述才配稱為亞述帝國。
注2:巴比倫王國大致分古巴比倫和新巴比倫兩個時期,古巴比倫是阿摩利人建立的,漢謨拉比就是這時候的國王,辛那赫里布滅掉的是古巴比倫,而新巴比倫是后來迦勒底人建立的,與古巴比倫不是一波人,這個在后面篇章里會提到。
注3:薩爾貢二世滅掉的不是以色列整個王國,而是其中的撒馬利亞王國,公元前931年,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成了北方的撒馬利亞王國和南方的耶路撒冷王國。
注4:《左傳·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后伍,伍承彌縫,戰于繻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