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虻科昆蟲,喜愛舐吸家畜血液,遍布全國各地。
虻蟲的發(fā)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
在恒溫環(huán)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個世代。另外,虻蟲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強。
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蟲,虻成蟲口器刺吸式適于吸血,能將牛馬騾驢等牲畜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時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傳播多種人畜疾病。
虻喜棲息于隱潮濕的地方,性喜陽光,成蟲多在白天活動,喜在高溫強光下的白天活動,中午最活躍。
中文學名
虻蟲
拉丁學名
Tabanus
別稱
牛蜢,牛虻,牛蚊子,中華虻、白斑虻、灰虻。
界:動物界
門:節(jié)肢動物門
綱:昆蟲綱
科:虻科
分布區(qū)域:中國各地
基本信息
【藥名】虻蟲【別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綠頭猛鉆、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瞎蠓、牛魔蚊、牛蠅子、瞎眼蠓虻蟲
【漢語拼音】mengchong
【英文名】Gadfly
【拉丁文名】Tabanu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abanusmandarinusSchiner2.AtylotusbivittateinusTakahasi
【歸經(jīng)】肝經(jīng)
【科屬分類】虻科
形態(tài)特征
形似蜜蜂,體中等,黃綠色,復眼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頭頂有短毛,觸角呈黃色,翅透明,長度超過尾部;腹部有6個體節(jié),具足3對。質(zhì)松而脆,臭特異而濃。而布虻、雁虻屬大型種,江蘇虻則屬小型種,形態(tài)均似上種。
1.復帶虻雌虻體長13~17毫米,黃綠色。復眼大型,無細毛,中部有1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額黃色或略帶淺灰;頭頂被有短毛。觸角黃色,第3節(jié)肥大,基部具有粗鈍的背突。唇基和頰黃灰色。下顎須第2節(jié)淺黃色,被有白色并雜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側板、腹板灰黃色,被有黃色短毛并雜有黑色和黃灰色長毛,翅透明無斑,平衡棒黃色。足3對,中、后足的股節(jié)基部1/3處灰色;前足跗節(jié)及前足脛節(jié)端部黑色;中、后足跗節(jié)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黃灰色;第1~3或1~4腹節(jié)背板兩側有大的黃色斑點,中間有暗黃色縱帶,寬約為腹部寬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黃色或黃灰色短毛,有時夾雜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兩側黃色。雄虻形狀相似,但體較小,復眼被有纖細的灰色短毛。[1]雌虻吸食牛、馬、驢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復帶虻形似蜜蜂,寬6~9mm。頭部呈黑褐色,復眼l對,大而突出,多已脫落,復眼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胸部呈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兩側生有兩對透明薄膜狀翅,翅翼超過尾部,胸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對,腹部棕黃色,被稠密黃色或灰黃色短毛,具6個體節(jié)。質(zhì)松而脆,易破碎。臭氣濃。雌蟲喜棲于牛馬身上吸血,而雄虻則不吸血。所以牛馬身上捕到的均為雌虻。
2.雁虻:為虻科昆蟲虻屬雁虻TabanuspleskeiKrober的雌蟲體。全國多有分布。形狀是:形似蜜蜂而大,體長2.1~2.6cm。頭部呈黑色或黑棕色,眼一對,***。胸部呈灰黑色,翅透明,平衡棒棕色。腹部呈黑色,背板l~3節(jié),兩側具棕紅色斑,1~7節(jié)中央有一列淺灰三角形帶,每節(jié)后緣具淺黃橫斑,腹板黑色,1~4節(jié)淺棕色或粉紅色,腹部體色多變。
3.布虻:又名佛光虻。為虻科昆蟲虻屬布虻TabanusbuddePortschinskg.的雌蟲體。屬大型種。形狀是:形似蜜蜂而大,體長2.2~2.4cm。前額有黃色粉被,基胛近方形、棕色、有光澤,兩側與眼相接、中胛短黑呈細線,與基胛相連。觸角紅色,第三節(jié)背緣呈拇指狀向前突起,胸部盾黑色具5條黃縱紋、側片具濃密黃毛。翅透明,前緣室及翅脈黃色、腹部呈黑色、足呈黃色,前足股節(jié)呈褐色。
4.江蘇虻:為虻科昆蟲江蘇虻TabanuskingsuensisKrober.的雌蟲體。形似蜜蜂,體長1.2~1.5cm。前額呈灰黃色,胛黑棕色,中胛與基胛融合成柱狀,基胛兩側與眼分開,觸角黃色。第三節(jié)背緣具不明顯的鈍突,胸部呈灰色,背板具5條明顯縱紋,側片淺灰色具長白毛。翅透明,平衡棒呈棕色、足灰色、脛節(jié)淺棕色;后緣具細白橫帶,腹板黑色,后緣具白橫帶。
5.中華虻:為虻科昆蟲華虻TabanusmanqarnusSchiner的雌蟲體。主產(chǎn)廣西。形狀是:蟲體長橢圓形,長1.7~1.9cm。頭寬闊,有一對大的復眼,觸角粗短。胸部背面有縱列條紋三條、中間一條最細。腹部背面中央,每節(jié)都有三角形的白斑,前后相連,構成一條縱向白紋。口吻肉狀,善于刺吮。
種群分布
1.全國各地均有分布。2.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生活習性
夏秋兩季正是牛虻吸食活躍的時節(jié)。雌虻常群聚在牛、馬、驢等家畜身體上吸吮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雌虻蟲平時居于草叢和樹林中,喜陽光、燥熱天氣,多在白晝活動,以6-8月最活躍。平常居于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虻蟲的發(fā)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在恒溫環(huán)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個世代。另外,虻蟲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強。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蟲,虻成蟲口器刺吸式適于吸血,能將牛馬騾驢等牲畜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時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傳播多種人畜疾病。虻喜棲息于陰暗潮濕的地方,性喜陽光,成蟲多在白天活動,喜在高溫強光下的白天活動,中午最活躍。
于6-8月,戴手套捕捉吸食牛、馬等家畜血液的雌虻(雄虻不吸血)。捕捉時用手捏住頭部,以防腹內(nèi)所吸之血流出而降低質(zhì)量;捏死后曬干。或用蠅拍擊打,收集曬干。
人工飼養(yǎng)
虻蟲,又稱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類中大型的吸血昆蟲,一般為黃色或灰色,體表光滑,分頭,胸、腹三部分,頭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帶黑色班點,虻蟲分布廣乏,遍及全國各地,以內(nèi)蒙古地區(qū)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動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傳播人畜多種疾病,長期以來,人們只將其視為畜害,而忽略了其顯著的藥用價值。虻蟲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名蜚虻,在《本草衍義》中記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黃綠色”,《圖經(jīng)本草》中記載與之相似,牛虻作為一種中藥材,有逐瘀,破積通經(jīng)的功效,主治瘕、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jīng)閉,撲損瘀血等癥。另外,虻蟲(雌)干制后,也是跌行損傷的特效藥,在與陳皮等中藥聯(lián)用,治療主絞痛也有顯著療效。
虻蟲
近幾年來,隨著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虻蟲的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青睞,野生資源已經(jīng)無法滿足市場需要,1996年,虻蟲(干品)為40元/公斤,而98年則暴漲為300~400元/公斤,而且許多大的藥材市場如哈爾濱、吉林、河北均價高貨缺,因此,業(yè)內(nèi)人士預測,虻蟲貨源緊缺狀況在3~5年內(nèi)難以扭轉,故人工養(yǎng)殖虻正稍然興起,且發(fā)展前景極為樂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