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眾多原因,國內玩家在買鞋選碼的時候體驗非常不好,容我來簡單盤點一下,說的若有不對請指出,說少了請補充,有同感請轉發:
經營高品質鞋靴的店非常少
店里經營的高品質鞋靴品牌非常少
店里同品牌的款式、楦型、尺碼非常少
店里店員/客服懂的非常少,為了交易成功強行說你穿著合適,多磨合磨合就好了
店的老板/店員非常牛逼,對潛在買家不夠友好,“我是你爹”掛在臉上,問就是手工痕跡美式風格不懂別買
所以,這領域的商家/代購/倒爺來去之間就那么些熟面孔,而且每家或多或少都有些黑歷史,萌新小白初哥一搜索就傻眼了:買東西真難~
千人千腳,別人選擇的尺碼,不一定你能完全抄作業
同一款鞋,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穿鞋習慣不同,有的喜歡緊有的喜歡松,有的喜歡買大墊鞋墊有的喜歡買小追求包裹感
部分玩家自己的尺碼還沒弄清,又開始誤導下一批小白;真大神大隱隱于市,懶得解答尺碼問題
交流的地方太多太分散,貼吧/知乎/微博等等社交平臺,加上***/微信各種群聊,信息密度低搜集難度大,有價值的信息得不到有效沉淀
走動之后,腳會充血腫脹,此時選碼會不準
沒有掌握正確的測量***,量腳時產生較大誤差,導致差半碼~1.5碼
就算量對了,由于腳是三維,而腳長腳寬只是二維,沒有考慮各部位肉和骨骼的具體分布,所以有些成鞋穿進去還是會不合適,比如后跟空曠、磨腳趾背面、壓腳背、頂腳踝等等各種
人類并非完美對稱,你的兩只腳,往往也存在細小甚至肉眼可見的大小差異
隨著年齡和體重的變化,你的腳也會變化(20斤大概可以差半碼),從而導致合適的尺碼發生變化
做鞋的品牌太多了,Reddit固特異話題下的品牌數多達169個,還總有新品牌冒出來
同一品牌,擁有不同的鞋楦,少則幾個,多則大幾十個
同一鞋楦,有不同寬度的區別,美碼一般ABCDEF,英碼一般DEFG。雖說字母看著一樣,但他們并不對應。而且有的還會分為不同寬度體系,比如EEEEE這類標識,小白、Wesco我還見過FFFF,AAA這樣的奇怪寬度。。。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尺碼體系,不同牌子,會有不同的尺碼體系,這兩者也不是對應的,碼差會有所區別
有些歷史比較短的小眾牌子,自己都不知道用的哪套尺碼體系或者說沒有尺碼體系。。。還有些日本牌子喜歡故意標大尺碼(Clinch8.5=US7.5=7)
一切的一切,使得國內玩家買鞋選尺碼是真的難。。。
說完了原因,再來簡單談談尺碼的選擇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只是一個通用的簡易指南,只探討一般規律,不具體到某個品牌某個型號某個楦的尺碼怎么選,也不具體到某種鞋型怎么選尺碼(比如樂福怎么選,牛津怎么選)。
有些牌子的尺碼問題我在之前的一些咔嘰單品文章中寫過(具體可以翻看往期文章-鞋靴),并且以后也會再寫寫某個具體品牌的,所以還請大家持續關注~
能叫得上名、有些歷史的鞋廠,他們當中有些是做了大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鞋子的。多年來,他們堅持使用同一尺碼體系,尺碼相對固定。
相比這些高品質鞋履,運動鞋是個更大的類目,并且由于型號更多、用途不一、產品迭代快,所以尺碼就更復雜,能不能堅持同一尺碼體系是個未知數。
再者,有些人在此之前可能從未買過皮鞋。為了舒適,可能會在自己不知道真實皮鞋尺碼的情況下把運動鞋買大1.5.~2.5碼(比如有些包裹性很強的跑鞋),因為試穿的時候他們覺得這樣才是舒適不擠腳的(反正綁緊鞋帶穿著也不會覺得很大)。這種情況下,要是根據“運動鞋尺碼-1”這種常見原則來買工裝靴/皮鞋的話,造成的后果就是買回來的鞋像船一樣了。。。
不管是歐碼,英碼,美碼,還是日本碼,都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不要在一個數字上吊死,想當然的覺得我就該穿這個數字,或者因為一個數字而不敢去嘗試小半碼的鞋子(說不定這個長度更合腳)。
尤其是日碼用的這個厘米數,很有迷惑性,比如日碼的27CM,它就是一個數字,表示這個鞋大概適合27CM腳長的人穿著。但這并不意味著腳長略大于27CM的人就不能穿了,說不定他穿著反而更合腳。畢竟尺碼不是只由腳長決定的,還有前掌腳圍,腳背維度等等,不能把一個三維的概念用一個二維的單一變量來簡單定義。
再者,有些人會把日碼和內長搞混淆,覺得鞋碼27CM的意思就是內長有27CM,實際上這就大錯特錯了。。。試想,內長27CM的話,那27CM的腳還能塞進去嗎。。。
而且,不同牌子在鞋碼這個數字上的差異可以是很大的,可能這個牌子穿UK8合腳,那個牌子要穿US10才能合腳。。。所以,關注點應該在于鞋到底合不合腳,多考慮楦型默認的寬度、內部空間分布,而不是過度關注那個數字。
有條件的話,先考慮適合自己的寬度,再去選長度。這幾年,我看到了太多腳寬大于10CM甚至10.5CM而去買D寬度的玩家,其結果就是普遍都買長了。
舉個例子,腳長26.5,腳寬10.4,本來買8.5E就差不多合適了,結果為了遷就腳寬而選了9D甚至9.5D。要知道RW的8.5D適合的腳寬應該在9.7CM以下,所以他們至少應該E寬度起步,然后選擇數字更小的鞋碼。
但有時候因為各種限制,比如現貨沒有更寬的,或者海淘不確定因素多,就很難買到合適寬度的鞋。對此我的建議是,強扭的瓜不甜,直接不買立省100%吧。。。實在喜歡怎么辦?找那些可以customfit的牌子加錢訂做吧。在這個領域,加錢就可以變強
這個說法十分常見,尤其是對于靴子,可以通過加鞋墊、系緊鞋帶、加后跟貼等各種辦法來讓鞋子變得“合腳”。但這又是何必呢,其實,鞋子買大了有很多壞處,尤其是對于長期穿著而言:
1錯誤的尺碼帶來錯誤的足部支撐,不符合人體工學,長期下來對健康不利
2復古鞋靴往往一只鞋就有一兩斤重,如果尺碼選大了,會覺得鞋子明顯更重,從而走起來更累
3舊化難看,買大以后每次走路鞋面彎折的部位就和原先鞋匠設計的不一致了,使得折痕往往一言難盡
4隨著長期穿著,鞋子一般還會再撐開變大一定程度,變得更加不合腳,雪上加霜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選準尺碼而不是故意買大,有時候甚至可以比你習慣的尺碼再選小半碼,因為這類復古鞋靴使用的皮革和其他材料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延展性,隨著穿著會慢慢貼合你的腳型,并且大多數會鞋子,在長期穿著后,尺碼會增大0.25碼左右。磨合完成后,略小的尺碼最終反而會更適合你。
鞣制、處理方式的不同會影響皮革的彈性與延展性,一般來說鉻鞣的皮更有彈性,延展性更好,磨合起來更快更容易,而植鞣則比較硬,需要磨合更久,但磨合好以后定型的程度會更深。
此外,部位的不同也有影響,通常皮革肉面的延展性不如粒面,因為肉面已經在動物身體上延展了一部分。也就是說,翻毛皮的延展性沒有光面皮高。這一點的極端例子就是馬臀皮了,由于馬臀皮用的是肉面側的cordovan層,本質上可以理解為被削過的肉面,而且又是長時間植鞣的產物,所以延展性很差。因此,馬臀做的鞋,最好不要買小了。
另一個特例是kudu這類羚羊皮,因為kudu彈性大韌性強,就算買小半碼也很容易撐開。
一些光滑的、比較薄的襪子,因為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穿靴子的時候就會覺得不跟腳,腳在靴子里面各種滑。對于愛穿這種襪子的人來說,買靴子的時候就可以適當減小一點尺碼使得穿上更合腳。
同樣的,習慣了糙厚襪子穿靴的朋友,就可以按正常尺碼買,或者略微買大一點點。還有些特別厚的襪子,對尺碼的影響就更大了。
最后,寫了這么多,最靠譜最快的辦法就是拿到實物試穿了:
附近有實體店的話,多去逛逛
支持7天無理由的商家,買來嘗試
閑魚有全新,買了看看,不行喪出
認識同好,PY一下試個碼
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多看多試,最后再下手,才能顯著降低翻車概率~自己的腳自己最清楚,只有上腳了才能知道是否合適,盲狙風險很大~
前面只講了理論,我知道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怎么沒有實戰。所以,最后我收集了一些玩家自己買過穿過的鞋子尺碼,發在這里供大家參考(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進入,文檔還在不斷更新,歡迎大家參與,貢獻更多案例~)
當然了,最重要的實戰還是遵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