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了,即便是再努力,最終也只是感動了自己。在新能源浪潮的侵襲下,傳統車企紛紛轉型以求能跟上時代的節奏,造車新勢力的異軍突起,讓這次變局更加撲朔迷離。尤其是那些在市場邊緣徘徊、吊車尾般存在的自主品牌們,在面對這種局勢時往往難有招架之力,然后猶如鲇魚上竹般,慢慢淪為了市場的“棄兒”。
曾經和吉利、長安以及比亞迪等一波兄弟平起平坐的江淮汽車,如今已經很難跟得上市場的節奏。10月份銷量36761輛,同比下滑14.52%,環比下滑12.23%,1-10月份累計銷量43.32萬輛,同比增長僅15.36%。其中商用車累計銷量23.3萬輛,銷量占比仍然超過50%,江淮“商轉乘”的戰略依舊未能達成。乘用車雖然同比去年有增長,但這是因為去年基數過低的緣故,江淮用商用車“重實用,輕品質”的低價策略來造乘用車,基本告一段落。
至于江淮汽車找來的合伙人大眾和蔚來,對其眼下的低迷僵局起到的實質作用也極其有限。和大眾合作,就拿到了一個沒有技術含量的思皓品牌的授權,大眾成為了友情客串。和蔚來合作,以自降身份淪為“代工廠”為代價,獲取低附加值的打工機會,更像是無奈之舉。
如今的江淮汽車,如果不能快速變革或抓住新的機會,踏實把產品做好,以目前的趨勢看,江淮走下坡路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寫到這里,突然想到有網友用了這樣一段話來評價江淮汽車,我覺得十分貼切:“如果你認為江淮汽車行,你不懂市場;如果你認為江淮汽車不行,你不懂中國。”
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活得越精彩,昔日曾站在同樣高度的老對手北汽藍谷就會被襯托得越加落魄,這位曾連續7年攬獲中國市場電動車銷冠的存在,如今早已無人問津,在今年1-9月份,北汽新能源累計銷量僅為1.7萬輛,同比下滑19.5%;定位高端電動品牌的極狐,在傍上華為后前三季度累計銷量也僅1702輛,被造車新勢力狠狠甩在了背后。銷量的崩盤,也讓北汽藍谷第三季度的利潤再度下降為負8.31億元,前三季度為負26.44億元。
北汽新能源的成功,來源于早期倡導新能源的政策,而它的失敗,卻是由諸多因素累積所致,過度依賴B端市場、廉價的品牌形象、產品質量和口碑的“爆雷”等等。然后在沒有及時將這些歷史遺留的問題完全解決時,北汽藍谷又趕時間推出了高端品牌極狐,雖然一身“名牌”加身,但由于沒有特色以及核心技術的加持,在面對眾多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的同級競品時,極狐幾乎瀕臨“糊”的邊緣。
年初曾任職北汽藍谷董事長的劉宇提出過“讓北汽新能源在三年內重回第一”的計劃,對于這個計劃的落地效果我一直都很好奇,只是可惜這個計劃由于“動作過大”,最終難逃“出師未捷”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