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需要傳承,文化需要弘揚,書法和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自信需要從點滴做起,將古詩詞通過書法的形式予以表現,希望給詩詞、書法愛好者,尤其是給青少年愛好者,提供一些借鑒,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特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和詩詞愛好者,共同開展【書寫經典】網絡展覽活動。
【書寫經典】網絡展第428期,書寫陳師道(宋)《十七日觀潮》。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釋文: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作者介紹:
陳師道,生于公元1053年,卒于公元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三司鹽鐵副使陳洎之孫,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
元祐初年,蘇軾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潁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亦能作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
作品賞析:
年僅50歲的北宋詩人陳師道,一生仕途坎坷,雖出身官宦世家,但出生時已家境衰落,娶妻后一直在岳父家生活。
錢塘江觀潮是一大景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作者數次觀潮,寫下近十首描寫錢塘江的詩。這首《十七日觀潮》是其中一首。
全詩四句分別描寫了潮前潮后的情景,前兩句運用浪漫手法將潮起潮涌比喻成仙人灑落瓊漿,后兩句描寫潮來后似乎是晴日將江底搖動,又似乎是晚日在浪潮中浮沉。細細讀來,28個字將潮漲潮落的壯觀描寫的如同在讀者眼前。
本期參加書寫者:
郝乙(河北石家莊、1974年),師承牛逍先生,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金融書法家協會會員。
陳長水(河南鄭州、1945年),河南廣播電視臺二級美術師,中國文藝家藝術研究院會員。
崔明山(陜西榆林、1976年),字沐辰,號茂林居士,中國網絡聯盟會員,陜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榆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靖邊縣書法家協會會員。
李文(廣東深圳、1948年),美國企業管理博士,新加坡蘭亭書畫協會會員,東莞市黃江鎮書法家協會會員,師承新加坡著名書法、國畫大家黃明宗先生,是吳昌碩的再傳弟子。
劉國華(湖南岳陽、1945年),岳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岳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協會會員。
湯樂(湖南岳陽、1970年),自由職業者,書法、詩詞、對聯愛好者。
姚淑芳(湖南邵陽、1965年),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經濟師,書法及古詩詞愛好者。
姚昱平(湖南株洲、1967年),書法愛好者。
張長義(四川樂山、1959年),字常宜,號宜齋主人,退役軍官,四川樂山市天開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郝乙
張長義
姚淑芳
劉國華
姚昱平
湯樂
陳長水
李文
崔明山
張長義
姚淑芳
李文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