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現在流行的說法,作者是施耐庵。但是,還有很多人認為這部著作的作者是羅貫中。那么,究竟是誰呢?
(施耐庵)
究竟有沒有施耐庵這個人?很多學者也是存疑的。有人認為,施耐庵是如果反過來讀,就是“俺乃是”,可能是羅貫中的筆名。從經歷上來看,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曾是元末軍閥帳下的軍師,兩人在此相識,并且成為師徒關系。
但是,查閱史料,每日漢字編輯認為,施耐庵這個人還是存在的,但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后仍不應征,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后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征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并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通過這些史料的記載,能夠知道施耐庵是真實存在的,和羅貫中不是一個人。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
施耐庵浪跡天涯,漫游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后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托心意,又與徒弟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于詩曲,但流傳極少。
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征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
耐庵歿后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后沒過幾年就病逝了。水滸傳至今還代代流傳!
(羅貫中)
有人認為,《水滸傳》的作者不是施耐庵。其理由有三:
1、明代代嘉靖年間還沒有公開在小說卷首署上作者真名的慣例,所以《水滸傳》上所署的施耐庵也并非真實姓名。
2、《水滸傳》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寫出來的??梢?,《水滸傳》不是元末人施耐庵的所品。
3、有人查了《施氏長門譜》,序言說中說自明迄清所傳族譜已消亡,此譜系“訪諸老,考諸各家實錄”修輯而成。有人經仔細辨認,行外旁注“字耐庵”三字筆跡墨色與他字有異,可能是抄錄后增添的。又根據此譜體例諱(名)、字排列分明的特點,原文應為“諱彥端,字耐庵”,而不會寫成“彥端公,字耐庵”。可見,施彥端實在是有“名”無“字”,后人竄入之“字耐庵”三字,實與施彥端無關。
那么,不是施耐庵會是誰呢?有學者就認為應該是羅貫中,魯迅、俞平伯也是這種看法。但是,又有人提出疑問。羅貫中是《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在這一點上,不存在爭議。而《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風格上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后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說它們出于同一作者筆下,實在很難叫人認同。此外,兩本書的寫作水平也不在一個檔次。惠康野叟在《識馀》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
那么,水滸傳應該是誰寫的呢?有人說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和寫的,但是人們發現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戰爭場面十分生動,地理位置也大都與實際相符,而《水滸傳》則不然,地理位置錯誤百出。作為合寫的羅貫中,肯定會改正地理位置混亂的錯誤。
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集體創作,因為水滸故事流傳依舊,可能是幾個人分別寫幾段,之后匯集到了一起。因為該書,真正精彩的篇章,都集中在前四十回的幾個主要人物,如魯智深、林沖、宋江、武松、李逵等人身上。這四十回,無論是情節安排、人物塑造,乃至語言風格,都是一個整體,是《水滸傳》不斷發展的核心。其后的許多情節、人物,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贅加而成,顯示出松散零亂,不斷地拉長、拼湊的特點。
最后,這些片段經過出版商、文化人,如施耐庵、羅貫中、金圣嘆等編纂出版。當然,《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在學術界上,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