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5月26日訊(本網記者李紅軍通訊員鄧曉旭楊婧)擦把汗、喝口水,天剛蒙蒙亮,忙活了一晚上的馬萬明要將剛做好的150多斤豆腐送到鎮上的菜店里。桌上擺著父親做好的早飯,他照例邊吃飯,邊和父親比對訂單。
今年27歲的馬萬明,是瓜州縣腰站子鎮扎花營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很多城市打過工,迷茫過、無助過,最終在鎮上幫扶干部的指引下,回鄉靠做豆腐、賣豆腐落腳、立足。
“雖然名叫萬明,但自己沒讀幾年書,初中畢業后就跑到外面打工,一直沒闖出什么名堂?!睗饷即笱鄣鸟R萬明說起以前打工的事顯得有些靦腆,“沒學過技術,也不知道回來干什么,有次鎮上的幫扶干部來家里給我提到做豆腐的事情,當時就想試一試,沒想到真的成了,吃過的人都說我做的豆腐好吃?!?/p>
一傳十、十傳百,許多村民都知道馬萬明的豆腐好吃,開始向馬萬明打聽豆腐怎么賣。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腰站子鎮扎花營村的幫扶干部多次上門溝通、出謀劃策,從豆腐坊選址、原材料選擇、豆腐***加工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包村領導汪精發更是多次與馬萬明的父親一起到縣上、鎮上辦理相關營業手續。
“看到年輕人沉下心學技術不容易,大家對馬萬明做的豆腐評價很好,我們也用實際行動給年輕人一些實實在在的鼓勵?,F在鎮上也鼓勵年輕人回鄉學技術,既能顧家也能賺錢?!惫现菘h腰站子鎮黨委副書記汪精發說。
2017年,在腰站子鎮黨委和***的幫助扶持下,馬萬明經過不懈努力建起了豆腐坊。投入運行后,豆腐產量翻了幾番,收入也隨著翻了幾番。生活質量提高了,馬萬明也精神了不少,現在他對未來的生活信心百倍。
“馬家豆腐坊”靠馬萬明和父親兩個人打理,根據訂單生產,每天凌晨兩三點起床,經過煮豆漿、點豆腐、壓豆腐的工序,一直忙到早晨8點,才把豆腐放到三輪車上。馬萬明去送豆腐,父親在家泡豆子,兩個人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即使這么忙,馬萬明仍然堅持上網、看書或者向同行請教,豆腐越做越好吃,前來買豆腐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斤豆腐賣2元,到現在已經有三個年頭了,附近鄉鎮也知道我家的豆腐?!瘪R萬明說。在父子倆的誠信經營下,豆腐坊生產的豆腐品質有保障,馬萬明也成了鎮上的“豆腐西施”。加上自家的養殖業,馬萬明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人均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在瓜州縣腰站子鎮,馬萬明的豆腐坊只是致富路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腰站子鎮充分發揮“黨建+”優勢,持續強化黨建引領產業扶貧,實現黨員干部與貧困戶“一對一”幫扶,確保貧困戶“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在發展培育特色種養殖業的同時,加大勞務輸轉,鼓勵發展“五小產業”,多舉措提升脫貧質量。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我們腰站子鎮實行脫貧激勵機制,鼓勵貧困戶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五小產業’可以申請小作坊補助。像馬萬明的豆腐作坊,最高可以補助一萬元?!蓖艟l說。
除了馬萬明,腰站子鎮還涌現出“網紅賣家”張長青、“養殖能手”甘文龍、“作坊老板”馬占國等脫貧典型,他們靠著自我“造血”能力脫貧致富,為村民樹立了標桿,潛移默化激發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力量,跑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