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學校史館里,董必武回憶辦學經(jīng)歷的手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志兵攝)
春日融融,走進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糧道街27號的武漢中學,賢琮樓、潭秋樓、漢俊樓……處處都是紅色記憶,磚木結構的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紀念館古樸典雅。
1920年,董必武等在此,歷盡艱難創(chuàng)辦武漢中學前身——私立武漢中學校,傳播新思想,在湖北點燃革命火種。
典當皮袍堅定辦學
“為湊集辦學經(jīng)費,董老在數(shù)九寒天,典當了身上穿的一件保暖皮袍。”武漢中學負責人告訴記者。
學校創(chuàng)辦前,最難的是經(jīng)費問題。
學校的開辦經(jīng)費從創(chuàng)辦人中募集。作為創(chuàng)辦人之一,經(jīng)濟拮據(jù)的董必武無法拿出20元開辦費。他家里最值錢的就是那件御寒皮袍,毫不猶豫,董必武將其典當,最終湊足開辦經(jīng)費。
武漢中學校史館內,董必武的《私立武漢中學簡記》手稿記載了辦校歷程。
董必武回憶,學校“有教室三間,辦公室一大間,風雨操場一個,還有大小幾個院子,有可供學生食宿用的兩排房間”。董必武親自將校址選在湖北省教育會西北角的涵三宮街南面小巷內。學校選出董事11人,劉覺民任校長,順利在省教育廳備案。
多年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度思想上極度迷茫的董必武受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鼓舞和啟發(fā),認識到民眾力量的重要性,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在上海,董必武與湖北同鄉(xiāng)商議認為,舊的辦法已行不通,如何才能喚醒、接近群眾?辦報、辦學!
當年8月,董必武返回武漢籌辦報紙,但因種種原因,辦報計劃夭折。隨即,董必武與陳潭秋等聯(lián)合多位進步教師開始著手辦學。
1920年3月,“私立武漢中學校”開學,第一期招考兩個班,學生共100多人。
三位***一大代表曾在此任教
以革命精神辦學,武漢中學一開始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
校史館展板上介紹,未經(jīng)備案,武漢中學以不注冊性別的方式,招收女學生,支持男女同校;招生中多招收貧寒子弟特別是農(nóng)村青年入校,學生入學報考費和學費都比當時武昌其他私立學校低。
“為保障學校正常運轉,董必武、陳潭秋主動不支薪,其他聘請的教職員實行低薪。董必武有時還將自己在別處工作節(jié)省下來的薪金,作為辦公經(jīng)費或補貼貧困學生。”武漢中學負責人介紹。
董必武在簡記中回憶,雖然低薪或不支薪,但教職員們資歷都夠格,盡義務講課做事,十分認真。
三位***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都曾在此任教。
學校聘請黃負生、劉子通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擔任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進步刊物,研究俄國革命問題和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思潮。
館內記載,武漢中學招生考試也準許用白話文,湖北中學國文課采用白話文自武漢中學開始。
當時審定的中學國文課本只有文言文,董必武教國文,但他上課不用內容陳腐的***材,自己編了一套文選,里面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具有人民性、革命性的優(yōu)秀詩文,還會選用雜志上的白話文文章。
1920年8月,董必武、陳潭秋等7人成立***武漢早期組織。
1921年7月,董必武、陳潭秋參加***一大后,就以武漢中學為基地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秘密在師生中發(fā)展黨團員,在學校建立黨和團的組織。
此后一段時間,湖北各地黨組織的建立和發(fā)展,都與武漢中學直接或間接有關。
“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傳播,在武漢中學內很少受到阻礙,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湖北也是由武漢中學學生開始發(fā)展組織。”董必武后來回憶。
從1920年建校到1928年被軍閥查封,武漢中學培養(yǎng)了眾多革命骨干。
1927年冬爆發(fā)的黃麻起義,總指揮部領導人中,包括總指揮潘忠汝在內,有5人畢業(yè)于該校。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