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完成任務、一鼓作氣攻克難關、一鼓作氣拿下堡壘、一鼓作氣......
時至今日,一鼓作氣依然是我們生活中的口頭禪、常用詞,小秘也常常在接到“急重”任務的時候大吼一聲“一鼓作氣”馬上干、“偃旗息鼓”安心睡,給自己打打雞血,隨后帶著完成工作后可以進入夢香的慢慢期待,一頭扎進工作的汪洋大海。
說起“一鼓作氣”,不禁想到中學時語文課老師在講堂上的侃侃而談。
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公與之(曹劌)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翻譯為白話,事情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
春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親自帶領軍隊前往長勺應戰。到了長勺,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
齊軍先聲奪人,首先擂響戰鼓向魯軍發動進攻。魯莊公正誰備出兵迎戰,誰知被主動請戰、陪同而來的曹劌勸住了,說:“大王,時機未到,等會兒再說。”
齊軍見魯軍毫無動靜,不出來應戰,便再一次擂響戰鼓,搖旗吶喊起來。魯莊公又想應戰,但曹劌仍然要他按兵不動。齊軍見魯軍還不出陣,便又一次擂起戰鼓,向魯軍挑戰。但曹劌還是叫魯莊公命令軍隊堅守不戰。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斗勝利后,莊公問曹劌:“剛才為什么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后,才能出擊?”曹劌回答說:“兩軍交戰,士氣通常是取勝的關鍵所在。擂第一次戰鼓可致使軍上們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時勇氣最盛;擂第二次戰鼓,士氣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戰鼓時,士氣跟著便裒竭了。當時敵方軍隊擂第三次鼓時,已經顯出萎靡不振的樣子,我方軍隊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氣旺盛之時,因而能打敗他們。再說,齊國到底是個大國,大國在戰爭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為,他們盡管說敗退了,也或許是以退為進,我看到他們車輪的痕跡亂了,旗子也倒了,斷定他們的確敗退了,才請您下令追擊。”
想必回顧到這里,很多讀者都驚嘆曹劌的足智多謀、深諳兵道。兩軍交戰、貴在士氣。曹劌從擂鼓出擊和敵軍士氣這個關聯點分析研判戰局,精準判斷出了最佳出擊時間,趁齊軍士氣低落和疏于防備,突然發起軍事進攻,最終獲得勝利。
但縱觀整個戰爭經過,為何齊軍非得一直等魯軍擊鼓才進攻,為什么齊軍不能也在一開始“一鼓作氣”攻擊魯軍,這個疑問一直困擾多時。
隨著對春秋時期歷史的深入了解,這個疑問才得以漸漸解惑。
春秋時期的戰爭有明確的、公認的“交戰規則”
春秋時代主流的戰爭樣式是車戰,也就是戰車之間的交鋒。戰車之上的三人即馭手、弓手、戈手都是貴族,每次交戰兩軍投入的戰車至多不過幾百輛,對勝負起決定作用就是這車上的幾百名到千余名貴族,普通的百姓是沒有戰車作戰資格的。
與其說是戰爭,倒不如說是兩國貴族間的決斗。黃仁宇先生曾對其有過經典的表述:“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離不開‘禮’的約束。”
因此,車戰之時,雙方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嚴格按套路出牌。另外,春秋時期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種規則對雙方的約束力:前521年,宋國爆發華向之亂。十一月初七,宋軍聯合諸侯援軍和華氏部隊在赭丘作戰。期間,宋國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不期而遇。華豹張弓一箭,向公子城射去,不想偏離了目標。但他身手敏捷,不等公子城還擊,已經搭好了第二箭。公子城見狀,高聲喊道:“不更射為鄙!”(《左傳》)交戰規則是一人射一箭,你已經射了一箭,怎么能不待我回射就又射一支呢?華豹聽罷,遂放下弓矢,結果公子城一箭射去,正將華豹射死。
以今天人們的眼光來看,華豹的做法無疑是愚蠢的。但在當時,雙方所有人,包括宋國史官都未曾嘲笑過華豹。正因為他們知道,華豹是用生命維護了戰爭的準則和作為貴族的尊嚴,他體現的其實是正是宋襄公在泓之戰中所要標榜的貴族精神。
從春秋時期的作戰規則以及公子城與華豹的故事來看,所謂的“一鼓作氣”的軍事典范,至少在春秋時期是為貴族所不恥的,雖然齊軍大敗,卻雖敗猶榮,可以說在當時是否堅持貴族精神,往往比戰爭勝利還要重要。
如果不是齊軍堅持貴族精神,齊軍才不會在乎魯軍是否應戰,一股腦黑壓壓直接殺奔來,那時“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可能就是用來形容齊軍的勇猛,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事實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