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學名:Nyctereutesprocyonoides)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被認為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體型短而肥壯介于浣熊和狗之間,小于犬、狐。體色烏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臉部有一塊黑色的“海盜似的面罩”。
棲息于闊葉林中開闊、接近水源的地方或開闊草甸、茂密的灌叢帶和蘆葦地;很少見于高山的茂密森林。夜行性,沿著河岸、湖邊以及海邊覓食,食譜廣泛,取食范圍從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直至水果。以成對或臨時式的家族群體被發現。與大多數的犬科成員不同,它比較善于爬樹。貉也是犬科動物中唯一一種在冬季休眠的動物,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體重比原來增加50%為止。
貉是東亞特有動物,原產于俄羅斯和亞洲的朝鮮、日本、中國、蒙古等國,1927~1957年間被引入歐洲北部和東部,貉被引入歐洲后,曾在部分地區快速地擴散。日本數量較多,而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已經滅絕。
貉一般白晝匿于洞中,夜間出來活動。貉在夏季居于蔭涼石穴中;其它季節除產仔外,一般不利用洞穴,而躲在距洞穴不遠的地方。獨棲或3~5只成群,結群時以家庭為單位成對覓食,家域范圍5~10km2。
行動不如豺、狐敏捷,性較溫馴,叫聲低沉,能攀登樹木及游水。分布于北部者,冬季(立冬至小雪時起)常非持續性睡眠,即在洞中睡眠不出。但與真正冬眠不同,往往在融雪天氣中也出來活動。這一冬季睡眠的習性在犬科中是貉獨有的。貉的足跡成對排列如小鏈狀。
食性較雜,主要取食小動物,包括嚙齒類,小鳥、鳥卵、魚、蛙、蛇、蝦、蟹、昆蟲等,也食漿果、真菌、根莖、種子、谷物等植物性食料。
貉是重要毛皮獸,去針毛的絨皮為上好制裘原料,輕暖而又耐久,御寒力強,色澤均勻。而針毛彈性好,適于制造畫筆、胡刷及化妝用刷等。貉的毛皮質量因產區、季節和狩獵剝制技術等方面條件的影響而異。產區的不同自然條件,對貉皮質量的影響甚大。按質量差異,貉皮分為南貉、北貉兩大路。
貉經濟利用除毛皮外,貉肉可以吃,但肉味差。
養殖者對毛皮類動物的殘忍取皮已引起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在對不人道剝皮行為譴責的同時,紛紛發起***皮草活動。該種的商業養殖前途還在于適應社會大眾關懷動物安死的心理需求。
人工養殖
一、動植物性飼料適當搭配
貉屬雜食動物,消化系統的特點與功能介于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之間,既適于采食和消化動物性飼料,也能采食和消化植物性飼料。因此,在進行飼料配比時,動植物性飼料應合理搭配使用。因為動物性飼料價格較高,所以應在允許限度內盡量降低使用比例。
二、飼喂要定時定量
每日喂貉要有相對固定的次數和數量,使其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有規律地分泌消化液,以利于飼料的消化吸收。否則,長期進食不規律易引起消化機能紊亂,營養物質吸收不良,這樣會影響貉的正常發育,造成體質衰弱。具體飼喂時間、次數及喂量要根據貉的性別、體型大小和季節等因素而定。
三、調換日糧時應逐漸進行
飼料種改變(包括有計劃的改變及因受飼料來源等因素影響的臨時改變)時,新換的飼料量要逐漸增加,被替換的飼料用量應逐漸減少,使貉的消化系統逐漸適應新的飼料。否則,飼料突然改變易引起胃腸病,使貉食欲下降影響生產。
四、保證飲水
供水量應根據貉的生理狀態、季節和飼料特點而定。高溫季節需水量大,飲水不要間斷;幼齡貉處于生長發育旺期,需水量高于成年貉;妊娠母貉的需水量也比平時增加很多;母貉產前產后易產生口渴感,飲水不足易發生叼仔、吃仔現象,因此一定要保證充足的飲水。
五、保持環境衛生與安靜
要定期定時清理和打掃窩箱,及時清除貉的剩食、糞便。食盆每次用完應及時清洗備用,飲用水要及時更換,保持清潔。在配種期和產仔期,要特別注意保持貉場安靜。過于嘈雜的環境或突然的響動會影響配種和產仔,嚴重時會出現帶仔母貉叼仔和棄仔現象。
六、做好防暑防寒工作
貉的汗腺不發達,加上被毛厚長,影響體熱的散發,在夏季炎熱天氣易中暑死亡。貉在冬季有非持續性冬眠的習性,要對貉限食、保持安靜及加強窩箱的保溫。一般北方在立冬前后就要在窩箱內添加墊草,在產仔期保溫工作也很重要,如做不好,會影響仔貉的成活率。
七、分群管理
應將貉年齡、性別、用途(種用或皮用)等進行分群,以便于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公貉和母貉在非配種期可分群,而在臨近配種期和配種期間要合群飼養,以加強異性***,有利于***和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