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昨天已經被這條新聞刷屏了,著名國際鋼琴家李云迪因為嫖娼被拘。
看見這條熱搜,我的第一反應是:“誰造謠!”點進去一看發布者……
拜托,真的是“鋼琴王子”李云迪嗎?綜藝里那個溫文爾雅、圈粉無數的李云迪?
到底怎么回事?
看了一整天李云迪的紀錄片、早年報道,甚至把他親友師生的訪談都翻出來,才找到些蛛絲馬跡,關于他為什么會人設崩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從“天才少年”到“翻車熟手”
李云迪的天賦與成就,其實不必多說。
幼時學習手風琴出身,一年內通過五級考核,兩年拿到省級邀請賽的第一名。六七歲時轉學鋼琴,自此一路“開掛”。
要說他真正在職業鋼琴家的圈子里擁有一席之地,還是2000年10月斬獲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近百年的比賽歷史上,李云迪是唯一一個奪冠的中國人。
可想而知,接下來的藝術生涯該有多么順遂:五登春晚、世界巡演、與各國的國家級樂團合作演出……
可惜好景不長,李云迪的演奏現場和私生活,先后翻車。
比如2006年李云迪被港媒曝光稱已與中國臺灣女友秘密訂婚,轉年傳出和演員湯唯之間的緋聞,沒過幾天又被拍到和中國臺灣女友一起去看房子……
2009年,李云迪又在北京被拍到新女友,因為女方手上的戒指,被懷疑已經結婚。
同年,李云迪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奏貝多芬《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明顯不在狀態,有樂迷評價稱:“無論從樂句、呼吸還是手指的跑動、控制力、準確度,無一合格。”
2012年11月,英國樂評人NormanLebrecht在個人專欄中指出,李云迪已經和妻子離婚。而疑似李云迪前妻的微博小號,曾指責李云迪“把精力用在拈花惹草上”。
2013年9月,《人物》雜志采訪了周廣仁教授,論輩分她是李云迪的師祖,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她說她聽過幾次李云迪的演奏:
“第一次就聽了一個。完全不對。”
“他拿著譜子背不出來就上課,我沒見過這樣的學生。”
“他彈得我坐在下面我都坐不住了。”
同年跨年演出,李云迪在工人體育館演奏《野蜂飛舞》時漏彈20%左右的音符,現場觀眾說“聽起來像演奏者左右手各少了一根手指”,網友評價演出視頻是“年度最可怕的鋼琴演奏”。
2015年10月,悉尼交響樂團亞洲巡演韓國首爾站。李云迪作為客座鋼琴家,在演奏《肖邦第一協奏曲》時完全忘記自己要彈什么,導致演出被迫中斷。
韓國樂評人和樂迷甚至曝光稱,李云迪在臺上當眾推卸責任,指責樂團和指揮,并有不敬手勢。而這首《肖邦第一協奏曲》,其實是15年前助他奪得冠軍的成名作。
還是這一年,李云迪擔任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賽事緊張,但他半路請假,回國參加某明星好友的婚禮,并為其彈琴助興。
不僅如此,2016年李云迪在一個地產活動上演奏貝多芬《月光》第三樂章,網友專門畫圖指出:這一段是自我編曲,那一段是忘譜直接跳過,還有一段是為了遮掩忘譜和錯音,企圖通過加速來蒙混過關。
古典音樂愛好者們半是調侃半是惋惜地給這些演出事故起名“工體蜂”“南寧鐘”“中山貝”“金像雄”“地產月”“首爾肖”……視頻網站出現李云迪失誤集錦,時間最長的近90分鐘,收錄了十幾個翻車現場,其中有些曲目曾在不同場合反復失誤——他好像不在意失誤這件事了。
與此同時,李云迪的花邊新聞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新聞頭條:
與白衣神秘女性一同回家,疑似同居;
與一男一女聚餐,常常跟女性友人互相夾菜,兩人互動親密;
與神秘女子唱k后坐車同行,看到記者跟拍,中途把年輕女性放下來……
2019年,被記者拍到當街隨地小便,輿論一片嘩然。
不難看出,李云迪的變化發生在2000年到2006年間。
是什么讓一個人人艷羨的天才少年變成了時常翻車的“老油條”?不在乎自己的***能力,反倒是綜藝節目上拋頭露面,頻繁出入聲色場所,桃色新聞層出不窮。
一個藝術家突然不再愛惜羽毛,這中間發生了什么?
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見一篇關于李云迪父母的訪談——
2000年到2006年間,李云迪的母親“沒有陪伴他”了。
要想搞明白這句話和他現狀之間的聯系,我們還得先說說李云迪和他媽媽的關系。
“鐵腕母親”打造出的“完美小孩”
李云迪的媽媽張小魯,年少時學過芭蕾,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放棄,這份藝術夢想破滅的遺憾,被她轉嫁到了兒子身上。
最初學手風琴的幾年,雖然天賦異稟,但架不住李云迪年紀太小,很難堅持長時間練習。張小魯不肯寬容,認為這樣很難成才,便把兒子送去少年宮,“讓老師******他”,即便每次路上往返就要花去4小時,她也風雨無阻。
后來轉學鋼琴,媽媽保證每天晚上6點準時開飯,因為7點到10點是雷打不動的練琴時間。為了督促兒子,她還會提前十分鐘坐到鋼琴旁,一直陪到練琴結束。
一起上課、一起練琴,最初的張小魯連鋼琴有多少琴鍵都不知道,到后來已經能獨自開班教學,這其中她花了多少心思,可想而知。張小魯說:“我把陪兒子練琴當成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追求。”
付出得更多,往往也意味著想要的回報更多,媽媽對兒子學鋼琴的要求,愈發嚴苛。有時兒子練琴,媽媽就坐在旁邊織毛衣,哪里彈錯了,毛衣針就“啪”地抽過去。身上一條條紅印,成了李云迪最初學琴生涯的注腳。
12歲時,李云迪備考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媽媽要求他每天練琴十幾個小時,此前時間表里僅剩的娛樂項目——看半小時動畫片都被禁止了。
有一次張小魯外出突然折返,發現兒子在規定的練琴時間里偷看電視,她大發雷霆,直接扔掉了電視機。李云迪又是哀求、又是認錯,都沒能挽回,還沒有鋼琴高的他在房間里整整哭了三天。
很久以后張小魯重新提起此事時,說當時確實給李云迪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她覺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鐵腕母親”,但她不后悔,她說:“家長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該對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話音未落,她又解釋說:“主要還是因為云迪對鋼琴有興趣。”
真的嗎?一個孩子能在媽媽一次次用毛衣針抽手背、直接扔了電視以后,依然發自內心地喜歡鋼琴?
有次練習一首樂曲,李云迪怎么也彈不對,媽媽氣得摔門進了臥室,他賭氣般彈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夜里十一點,媽媽才在爸爸的央求下出來聽了聽,雖然很滿意,卻也只是說了句“可以了”。
還有一個周末,李云迪聽到家里有親戚要來做客便很高興,覺得自己“今天不用練琴了”,張小魯卻嚴肅地說:“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輕易改變。”
是喜歡還是“不得不”喜歡?或許在這些瞬間里,孩子的自主動機已悄悄被破壞,而轉變為了受控動機。
從短期來看,媽媽的“嚴防死守”確實效果卓著,那幾年的李云迪幾乎每年都能拿一個冠軍。
圖源百度百科
后來他成為名動天下的鋼琴家,卻依然活在爸媽嚴苛、詳細的規劃表里,從生活起居到事業決策全都被一手包辦,連搬行李、寫賀卡這類小事,也會被媽媽拿來上上課:
“別以為你現在是明星了,就要別人伺候你!”
“你能有今天,別忘了許多人對你的巨大幫助!”
潛臺詞似乎是,你的成就離不開我,你不要想著翅膀硬了就可以擺脫我。
張小魯認為自己的“無微不至”很重要:
“孩子大了,總有走出母親視野的時候。這樣的細節現在不摳,在外面呆久了,許多東西你就真的難以估計了。”
甚至二十幾歲時出國留學,媽媽也作為“陪讀”不離左右,直到被李云迪堅決拒絕。
目前已經有爆料稱李云迪留學期間情史豐富。
你們發現了嗎?
李云迪有媽媽張小魯管著的時候是一個人,不被管著的時候,立馬就變成另一個人了。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被嚴厲管教的李云迪,大概是個別人眼中的“完美小孩”,守規矩、懂禮貌,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取得巨大成功,就像我們在綜藝里看到的那個優雅俊朗的他。
長久以來的嚴格與控制,讓他深諳如何討父母和他人的歡心,習慣了面具和偽裝,去做一個別人想要的“李云迪”。
可是一個人怎么會甘心只照著別人規定的劇本活呢?
壓抑本性,不代表能消滅本性。那個暗處的渴望自己說了算的“李云迪”永遠不會被殺死,他蠢蠢欲動,在“破格”的邊緣來回試探。
一旦抓住機會,就勢必要用突破規則的方式來體驗自身的存在感。或許最初的他只是想偷看電視,后來卻變成違法嫖娼、隨地小便。
控制欲再強的父母也不可能24小時鎖住孩子。相反,孩子被束縛得越狠、越久,反彈也就會越劇烈,過分和出格的事情也就變成意料之中了。
長期用嚴厲、冷漠的態度壓制那個幼小孩子的真實自我,剝奪他的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讓孩子同時失去愛與自由,又怎么指望他始終在人生的賽道上,快樂又成功呢?
最后還是要說,李云迪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他犯下的錯盡管根源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失誤,但責任必須要他自己承擔,文章無意開脫、洗白。
說這么多是因為我相信今天這個局面,絕對不是任何一個父母想要的。
滿心都在為孩子盤算,拼盡全力卻用錯了地方,這才是為人父母最痛心之處。
但愿此事之后,信奉鐵腕教育、嚴厲教育的父母更少一些,具備健康人格的孩子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