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作為中華兒女,感到無比榮耀和自豪。
在這歌舞升平的歲月里,我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奔波一生的英雄先烈,沒有他們血汗的付出,就沒有今天的和平與安寧。
今天的文章,就來說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朱德的故事。
很多人對他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語文課本或歷史課本上,應該聽過“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
那在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身上,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跡呢?
01兒時貧苦的經歷,鑄就優良的品質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一個名叫儀隴的小縣城。這里是四川的偏僻山區,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朱德家共有20多口人,自幼過著有規律有組織的生活,祖父是個勤勞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堅持耕田,直到死前不久還在田里勞作。
在家人的影響下,朱德從小就參加勞動。四五歲時,他就幫母親干活,到八九歲時能干不少農活。
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很重。在朱德的印象里,全家人從來沒有吃過白米飯,多半是吃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過年時宰一頭豬,得留著吃一年。
少年時代簡樸的生活,給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這些為他后來參加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行軍途中朱德不怕餓,不怕干臟活累活,還能堅持幾個月、幾年長距離行軍走路。
1892年左右,清朝***的苛捐雜稅非常嚴重,不過,讀書人的日子過得還不錯。
于是,朱家幾房人決定省吃儉用,送朱德三兄弟去念書。朱德在私塾讀書格外用功,雖然,他年紀最小,但識字最多,學習一直遙遙領先。
但在1895年前后,四川遭遇了連年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使得朱德家的生活雪上加霜,全家人一天只能靠兩頓稀飯維持。
好不容易熬到年關,又被地主欺壓加租,朱德家里沒有能力交納。全家人被逼無奈,最后決定分居兩處,各謀生路。
家人被迫分離的這段經歷,在朱德看來是全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同時,也啟發了他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他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02踏遍天涯求正道,學成歸來報國恩1911年,朱德被分配到由蔡鍔領導的新軍當副班長,幾日后又當了司務長,開始了長達60余年的戎馬生涯。
從1916年到1920年這幾年間,朱德經歷了護發戰爭和軍閥混戰,打了不少仗,吃了不少苦。
但結果沒能夠挽救革命,反而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這讓朱德陷入了一種懷疑和苦悶的狀態,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朱德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五四運動的浪潮把大量新思想、新文化的書籍帶了進來,讓朱德從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無***主義等各種思潮,大大提升了他的眼界,使他對新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久后,朱德踏上了駛往歐洲的輪船,他決定到歐洲去,繼續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在柏林,朱德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此時,周恩來大約二十五六歲,他瘦長的身材,清秀的面貌令人印象深刻。
朱德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經歷,并請求加入中國***在柏林的黨組織,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學習工作,只要不回到舊的生活里去,讓他做什么工作都行。
在周恩來的介紹下,朱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從此,朱德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道路。
1926年,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央決定從蘇聯抽調一批軍事、政治工作人員回國。
因此,朱德結束了三年多的國外生活,踏上了回國的旅途。這三年多國外的生活經歷,讓朱德受益匪淺。
他不但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與腐朽,而且也看到了社會主義蘇聯的活力與生機。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幫助他解開了以往對中國革命為什么失敗的困惑,引導他堅定地走上一條偉大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在中國***領導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回國后,朱德很快接受了***中央分配的任務,積極參與到北伐戰爭中來。
1927年8月1日,朱德參加領導的在江西南昌舉行的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在中國***的歷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南昌起義后,朱德帶領起義軍南下,途中危機重重,部隊面臨隨時可能被殲滅的危險。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軍心渙散,士氣低落。一些意志薄弱者,在重壓之下退縮了,在岔道上偷偷溜走,部隊的人員每天都在減少。
為了鼓舞士氣,朱德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講話,他說:“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
這段擲地有聲的發言,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繼續發展的光明前景,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難中認清了方向,部隊士氣大受鼓舞。
03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朱德的一生給全黨、全國人民留下了親切難忘的印象,不僅是因為他驍勇善戰,更是因為他對戰友關懷備至,對自己嚴格要求。
1929年年底,朱德率領紅軍在閩贛邊境的高虎坑一帶追擊***部隊,途中發現了一個受傷的紅軍戰士,把槍背在背上,艱難地在山路上行進,沒過一會,只見他昏倒在山路上。
原來戰士的左腿傷口正往外流血,半截褲筒被染得通紅。朱德將戰士放在一塊青石板后,從自己腿上解下一塊綁帶,小心地把戰士的傷口包扎好。
這時,傷員蘇醒過來,見朱德蹲在他身旁溫和而關切地看著他,就想坐起來。朱德趕忙制止了他,親切地說:“你受了傷,要好好躺著休息。”
說完后,朱德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水壺倒水給傷員喝,并派了兩名戰士把傷員送到了紅軍醫院。臨走時,朱德脫下了身上的棉衣,輕輕蓋在了傷員身上,最后還安慰傷員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到紅軍醫院要好好養傷。”
一個月后,朱德行軍經過紅軍醫院,還特意停留去看望了那位紅軍傷員,仔細地查看了傷員即將痊愈的腿,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時,紅軍傷員雙手捧著朱德的那條綁帶準備還給他,朱德接過綁帶對傷員說:“你看,這綁帶上還留著你的血跡,你要牢牢記住敵人欠下的血債,好好養傷,爭取早返前線,再立戰功。這條綁帶就送給你留下做紀念吧!”
說完后,朱德就把綁帶還給了紅軍傷員,并和他親切地告別。
別看朱德對戰友關懷備至,讓人如沐春風。他對自己卻始終秉承艱苦樸素的作風,從不搞特殊化。
朱德的棉衣穿了很多年,雖然破舊不堪,但他一直沒有換新的,而是縫縫補補穿著。
他身邊的通訊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想找機會給朱德換件新的。可是,那時部隊天天打仗,軍需供給不足,別說新棉衣,連舊棉衣都分得干干凈凈。
后來,通訊員遇到了軍需處長,就提出給朱德做件新棉衣,軍需處長非常贊同,就是擔心朱德自己不同意。
通訊員讓他放心,叫廠里做好自己去領來給朱德穿上就可以。沒想到,衣服還沒做好,朱德已經知道了這回事,他猜想這事和通訊員有關。
朱德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但眼下物資緊缺。所以,不管通訊員如何勸說,朱德的這件棉衣一直舍不得換,破了就補,補了再穿。
除了在穿這方面節儉,在吃的問題上,朱德也最喜歡粗茶淡飯。
1957年,朱德在云南昆明視察工作,考慮到朱德當時已是70多歲的老人,省委要求一定要好好照顧朱德的身體,伙食工作要搞好,注重營養。
但是,朱德對自己的生活十分嚴格,再三提出不能超過他的伙食標準。
后來,省委在檢查接待工作時,發現朱德每天的伙食大大低于規定的標準,特意囑咐接待人員做一些燕窩、銀耳和有膠質的食物。
因此,接待人員就做了“燕窩煮鴿蛋”,朱德委婉地批評道:“我每天吃小菜和野菜,吃得很可口,你們每天對我照顧得很好。不要再搞這些高貴東西給我吃了,要看到工農群眾的生活還很不富裕。”
負責接待的同志十分不安地解釋,說這是省委領導的要求,怕營養不夠影響他的身體健康。
朱德非常認真地說這次的燕窩錢他出了,下次再做的話自己就***了。
由于當時省委領導再三強調要保證朱德的營養,所以,工作人員又做了一次燕窩,硬著頭皮給朱德送過去。這次,朱德是真的生氣了,他一口也不吃,嚴厲地批評了負責接待的同志。
省委領導得知此事后,不再強調伙食問題。以后,***就做些朱德愛吃的小菜,比如豌豆尖、炒香椿等。
朱德每次吃到這些菜時,他都會說:“幾十年不吃了,別有風味啊!還是粗茶淡飯最相宜。”
結語1976年7月6日,朱德在醫院病逝,享年90歲。病危時,他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要把生產抓好。”
朱德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一生思想的高尚、人格的偉大,給全黨、全國人民留下了親切難忘的印象。
他將傳頌千古,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銘記在心。
文/紫竹凌:多平臺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