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是分階段性的,如此環環相扣,這才形成了最后的結果,如果細細琢磨與推敲,就會發現一切都將有跡可循。一步錯步步錯,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意思是缺少了迎接下一個階段的豐富和心境。
有八個字,想必大家不會陌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每每提到這八個字的時候,大多數人的理解是什么?
人到30歲就得出人頭地、事業有成了,好像30歲取得的成績就是一生的成績;另外人到40歲就不會再感到迷茫了,大有一種看破紅塵、超然物外的心境。
其實除了有那么一點道理外,更多都是摻雜著對人的苛刻。從嚴格意義上來說,30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因一個“立”字而剛剛開始,如果單一從字面上來理解,是不是有站立、樹立、獨立的意思?
所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說實在的,我們都理解錯了!
1、何為三十而立?
其實你會發現,人在30歲以前,鮮少有去認識自己、定義自己,以及深度去思考人生與生活的。所以迷茫總是生活的常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完全憑一腔熱血去燃燒自己的***歲月。
30歲也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意味著我們要在深度的思考中去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規劃,以及獨立去承擔那些屬于自己的責任。
意思就是這個年紀什么都要確定下來了,不能再渾渾噩噩、無所無謂,然后奔著生活一點點來、一步步走。
具體要分為三個方面,立身、立業、立家。
立身: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自身是一切生活的根本,要在自己能站得住腳的情況下,才能再去談其他的,那么立身也是修身。
立的是自己的修養、道德、信念、獨立、韌性、思想、追求等等。然后自強也是立身之本,絕對不能再有啃老的想法和行為,或者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那是軟弱的行為,只會讓人不齒。
立業:30歲以后的人要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然后確定自己的事業,而不是說30歲要取得怎樣怎樣的成績。
絕對不能再游手好閑、好吃懶做,這是生存下去的需要,也是對社會盡到的一種責任。
立家:在這個社會上行走的人,幾乎都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一個人漂著或許沒什么不好,但一定是扎不了根的,仿佛海面上的浮萍,只有成家以后才會安定下來,借助婚姻更好地理解自己,成全自己。
2、何為四十不惑?
人到中年,也將迎來人生當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嶺,應該于深沉中有一種曠達,也應該于豪放中有一種修養,步入真正的成熟階段,知世故而不世故。
成熟可不是什么圓滑,而是真實自我的發現,獨特個性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能接納生活中的殘缺部分,以及能夠做到律己容人,去掉了苛刻,懂得了寬容和原諒。
要知道40歲,一定是經歷了太多冷暖、妒忌、迷茫、振奮、激動、疑惑,那么之后呢?應該是恍然大悟,應該是豁然開朗,還應該是從容瀟灑,由內心深處傳來陣陣芳香。
所以具體也要從兩點來說。
透過表象看清本質的能力:理智和清醒應該是中年人的代名詞,那么支撐理智和清醒的是什么?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
不再意氣用事的背后,是遇事學會了思考,終于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判斷,這才不會被一件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然后也沒有了年輕時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自大、妄想和天真,明白了一切理想都要絕對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
如果三十而立是一種確定,那么四十不惑就是一種肯定。
在四十以后的歲月里,不會再胡思亂想,不會再患得患失,真正做到了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肯定自己的選擇和責任:年齡已經不允許自己想太多,只能堅定自己的選擇,在已經選擇的人生和生活中走下去。同時也肯定了對子女、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不用想太多沒用的,只管把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承擔到底。
于是40歲以后的男人,少了***多了沉穩;少了沖動多了冷靜;少了放縱多了責任;少了幻想多了務實。往透了說,就是開始講實在、談實際的東西了,沒了年輕時的那種天馬行空。
以上就是對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解讀。
都說歲月無情,但我們后來所擁有的、最好的往往也都是歲月的饋贈,雖然失去了很多東西,但也收獲了很多東西,包括更好的自己和高度。
前半生的成長,是由簡而繁,因為剛開始去認識這個復雜和現實的社會,不由地會受到影響,等明白了社會的規律和軌跡,又開始追求內心深處的芳香,相當于是找尋到了真實的自我。
于是后半生的成長,也是一種蛻變,由繁而簡的蛻變,不是想要去改變世故,而是有了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世故。
這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不喜不悲的一種心境,又因為那份從容和鎮定,培養出了自身的獨特氣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