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民國時代的革命家,是革命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也是同盟會、***的創始人。那么在孫先生死后蔣介石是怎么一步一步登上委員長的寶座的呢?說起這個話題就先說下孫中山死后潛在繼承人講起!
孫先生死后的接班人孫中山死后潛在接班人有三位,這三位的地位也是***頭三號人物,他們分別是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彼時的蔣介石在***內地位還差的很遠!
下面分別介紹下三巨頭的背景地位。
1905年孫先生創辦同盟會,汪精衛、胡漢民就已經加入進來了,并且很快成長為孫先生的左膀右臂。而廖仲愷也是同盟會時期的元老級人物。
汪在1910年因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事件名聲大噪,“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首絕命詩更是讓他在***內深孚眾望!
胡漢民加入同盟會后任《民報》主編,成為孫中山引領革命輿論戰的重要推手。革命早期,汪胡二人一度聯手,惺惺相惜,甚至于汪入獄后,胡一度籌備錢財準備營救汪。
胡方式選錯想在賭場靠賭博贏取活動經費,不料賭博失敗導致營救失敗。也可從側面看出,胡汪二人青年時期也是清純的革命友誼,意氣相投!
胡漢民黨內地位跟汪精衛幾乎平起平坐,在192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評出24名中央執行委員,胡排第一,汪排第二。
而蔣介石在1910年才經由他結拜大哥陳其美幫忙介紹給孫中山,長期不被孫中山信任,甚至***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被納入了17名候補委員名單中,而名單上卻沒有蔣的名字。由此可見,蔣介石伊始的黨內地位之低!
國民***常務委員合影,前排左起譚延闿、許崇智、汪精衛、胡漢民、孫科、廖仲愷、林森,此時蔣介石還未進入“核心”
孫中山死后的政治格局1925年3月份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彼時陪伴在他身邊的是汪精衛,汪也是孫中山遺囑的起草人和執行人,在心態上不免以中山繼承人自居。
而那時的胡漢民則是在廣州擔任代理大元帥的職位。依常例判斷,大元帥死后代理大元帥自動繼位也屬正常。
故汪胡二人的競爭關系在孫中山死后已經變得非常明朗了,這里面還有一個X因素就是蘇聯人的態度,當時***還在延續“聯俄聯共”的政策,故蘇聯人也想找能對自己有利的繼承人,所以當時他們傾向于性格溫和立場“中立”的汪,認為汪比較容易駕馭。
這里面還有一個因素是汪胡二人誰能取得廖仲愷的支持。廖仲愷是***左派的代表,與思想上偏右派的胡漢民天然政見不合,相比較下對汪精衛更有親近感,所以汪也獲得了廖的支持。
除了獲取以上兩點因素的支持,汪兆銘還主動去尋求軍方的支持。汪辦完孫中山喪事之后并沒有直接回廣州,而是先去潮汕,拜見了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和參謀長蔣介石。
許崇智雖然也是“右派”,但素來與胡漢民不合,這也跟胡漢民的性格有關,胡心胸狹隘,氣量狹小,與許多次發生過矛盾沖突。汪深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選擇聯合許崇智,最后也順利獲取了許崇智的支持。
而彼時的蔣介石剛剛率領黃埔第一軍東征勝利歸來,手握軍權的蔣在黨內地位已今非昔比。蔣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在黨內的政治地位,也選擇支持汪。
就這樣經過幾方聯合博弈,胡漢民順利被出局。汪在國民***主席的選舉會上獲11票全票當選,甚至在決定國府委員時,胡漢民是在報紙上看到才知道真相的。
廖仲愷之死汪胡二人真正分裂,是從廖仲愷被刺殺引起的。1925年8月,廖仲愷在***中央黨部被刺殺身亡。此事在黨內引起了軒然***,廖身兼多項國府要職,是國民***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財政部長,農業部長等等職位,還是黨內左派領袖。
經過調查,兇手是黨內右派團體“文華堂”所為,“文華堂”成員中就包括胡漢民的堂弟胡毅生等人,所以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胡漢民在背后指示所為。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胡漢民必須為廖仲愷之死背負代價,為此汪精衛還說過胡不付法律上責任,但必須付政治上責任。就這樣,胡漢民威望大損,在汪運作之下被送到蘇聯“考察學習”。
汪胡第一輪的政治博弈以汪大獲全勝落幕,但獲利的可不是只有汪一人,爾后的蔣介石也借此東風扳倒了自己的上司許崇智。
許崇智下野***成立了特別調查委員會,來調查廖仲愷之死。委員會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但最后實際卻變成了汪蔣的二人轉組合了。
委員會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崇智手下師長與廖案主謀有共同參與陳炯明的叛變,有謀害國民***的叛逆之舉。故蔣介石以許崇智監察屬下不嚴為由,逼迫許崇智下野,并趁機將許的軍隊并入到自己的黃埔軍中,組建了第一軍的班底。
在此次事件中,汪精衛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蔣介石才是最大受益者。蔣借汪精衛打擊胡漢民的機會,打擊許崇智一舉成為軍隊領袖,堪稱是權謀大師!蔣的黨內地位也一躍成為次居于汪的二號人物!